艺术的本质在创造!创造性的资源一是纵向上古今传承;二是横向上中西美学互动与互补;三是深入生活中的精神滋养与写生锤炼的技术支撑。另外深度关注学习研究古今中外名著,不断增强人生境界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一个画家终生课题,也是决定一个画家艺术成就高下的天平和试金石!
当艺术积淀达到一定广度、高度与深度之后,就要善于发现自己先天秉赋的独异性,以及后天学术兴趣的与众不同的排他性。扬长避短,舍我其谁?力争创造“独一味”的艺术作品,强调艺术的独创性、不可复制、不可重夏性!
我进入古稀之年,才敢涉足“创新”,以六十年日复一日辛勤耕耘为人生之价值,踽踽踽独行,恪守初衷,遗世独立,操守自坚。
下面选择了今年部分山水画作品,晒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互动,望诸位艺术大咖不吝赐教,开我茅塞!
中国国画的表达不是浅层次的“身相”艺术。身相就是有形有象的意思。形,让人觉得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画者长期对着物象写生就会执著于外形,而忽略其内在的精神,或根本就忘了原来还有精神表达。外形只是表面的“相”,若为它迷惑,那就远离了本质。中国画是借形传神,而不是画形。“借”和“传”字很重要,借个外衣,传达的却是精神。画此非此却是彼,那就能得个中三昧了。闲话曾说过“身”和“我”的话题:身不是我,仅为我所有,而灵性和精神才是我,就是这个道理。画家一谈写生就兴奋,好像艺术命脉在于此,其实是个误区,特别是国画家。写生并没有被夸大的那个作用,若有,那些一直重视写生、不写生就不画画的人,画了几十年为什么越画越差?这就说明对景写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浅层次的认知,其危害极大。而写自己的心一定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
大部分人国画都在摹古或写生,难于表达主观心灵形成风格
国画注重写意,讲究“像物象”、“外师造化”,就是以大自然为师,同时,国画是一种再现的艺术,这“再现”二字蕴藏的含义非常复杂奥妙,我们可以理解为再现自然万物的形态特征,既然是“再现”,那就需要进行“写生”,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凭记忆力描绘,
大部分人国画都在摹古或写生,这是很正确的做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这样的,古人说“书画同源”,书法和国画出于同一源头,也都是线条艺术,而且书法和国画的创作笔法是一样的,古代诸多书画大师“以书法入画”,比如,齐白石的偶像——明代的徐渭就是这么做,
虽然书法和国画的学习路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书法就是着重于“摹古”,比如,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大家都曾临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临摹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正确的笔法技巧,形成熟练的笔势、笔意,既然书画同源,书法要摹古,那么,国画也需要摹古,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再简单点说,摹古就是向经典学习,汲取艺术精髓,艺术是一个继承传承的过程,这是必然的;至于为什么要写生,开篇已经简单提到了,因为国画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以大自然为师,大自然有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也就是“气象万千”,国画要有这样的“写意”,所以就必须写生,
是的,国画创作,难以表达主观心灵形成风格,这话很好理解,如果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创作的话,那就是带凭空想象、脱离自然,也就不是“再现”了,甚至会让画作中的每一个笔墨细节都独立存在,脱离于画面,因为主观意识的情绪太复杂,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是油画创作,就可以用主观意识,形成自己的风格,油画是以色彩为载体,又是用色彩代替一切情感情绪,包括了客观和主观。
中国画的本质,是以笔墨的精神,借以外物之形表现作者心境的感受。然而笔墨的基本规律与基本价值,巳渐行渐远淡出世人的精神感受。为什么画不能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因为缺少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在的修养。笔墨形式与结构,之所以离我们今天的社会渐行渐远,也是因为真实理解其价值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人谈中国画,将被消失。如果仅存其表,不存其实,消失是迟早的事。我们今天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画与书法内在的基本规律认识被放弃,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消失,也同样是迟早的事。
虽然我们在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路之艰难,或许知者也不多。一旦消失所尽,也就无力挽回。孔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挽回了传统文化精神,并发扬于后世,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虽朝气蓬勃,却面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消失,如果不加以弘扬一一一笔墨的基本内在精神,那么不用说画无法画好,心境无法表达,就连笔墨的价值也将成为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