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难。因为小说和历史相关太远。
低估的人,被忽略的人,非常多。
但要说最低估,就难了。这个最字,怎么衡量,是官最大,是贡献最大,是活得最长,是影响最深远,不好说。
像官当得大的,魏国的三公,蜀国的丞相,吴国的大司马、丞相,在三国演义里,笔墨不多的,有好几个。
贡献最大的,像王昶、王基,对司马政权贡献极大。
像活得长的,80多、90多的,不少。
像影响深远的,发明新型织布机的马钧。
还有张鲁,虽然不当诸侯了,默默把道教传得风生水起。
不同的角度,来评论低估,太难了。
附一篇写王基的文章吧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似乎是顺风顺水,一蹴而就。
其实,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遇到的难题,不比当年曹操、曹丕少,不比他们简单。
曹操、曹丕遇到的汉之忠臣,手中没兵,只能用暗杀和道德谴责。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遇到的魏之忠臣,手握重兵,公然反叛,你死我活。
幸亏,司马懿死时,司马师已经43岁,司马昭已经40岁,两兄弟成年并积累相当经验。
但是,255年毌丘俭、257年诸葛诞反叛时,仍给司马兄弟造成天大的麻烦。尤其是255年那次,虽然平叛成功,但司马师也发病死亡。
毌丘俭和诸葛诞,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深得民心,养有死士。
而且,朝廷之中,同样怀有对司马家不满的人。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司马师和司马昭,到底靠什么赢了?
255年和257年,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身后,站着一位关键先生。
正是他乱花不迷眼,大事有静心,战乱一起,迅速抓住要点,坚持自己意见,在关键时候不听君命,才让司马兄弟顺利平叛。
这个人,叫王基,一个陌生的名字,在三国演义里只有些许笔墨,在历史上却是位扭转乾坤的关键先生。
王基生于190年,17岁时开始在青州东莱郡当府吏,30岁左右举为孝廉,出任郎中,青州刺史王凌后任命他为别驾,40岁左右时,大将军司马懿征召他,提任他当中书侍郎。
王基当官,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作能力强,二是好提意见。
工作能力强,青州刺史王凌因为他工作得力,在朝廷征召王基时仍不放人。
好提意见,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王基上疏反对,并且说"现在不专心致志地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再不争气,国家就危险了。"
这咒人的话,谁爱听啊?!结果是王基外放,当冀州安平郡太守,说是太守,安平郡只是19000多人。
干到后来,王基还因公事,被免职了。
到240年,王基才重新被录用。用他的人是大将军曹爽,让他当豫州安丰郡太守。
这回他的太守依然当得十分合格,管理严谨,防备严密,孙吴不敢对他有所举动。
但是,他爱意见的毛病又犯了,曹爽专权时风气败坏,王基写了篇《时要论》。
结果可想而知,史书上说,王基此后因病被征回朝廷,却没说任什么职务,估计是当个现在调研员的角色,靠边站了。
249年,王基快60岁时,出任河南尹,还没上班呢,赶上曹爽被杀。因为他曾给曹爽当过下属,按惯例被免职。
第二年,知道王基是人才的司马懿,任命他当尚书,不久又任荆州刺史、扬烈将军。
这都60了,爬到刺史高位,王基应该学得世故、圆滑些了吧?
没有。王基是越老越猛,越老越辣。
250年,一场对吴的胜仗之后,朝廷准备对吴展开大规模战争,征求他的意见。
王基实话实说:现在出兵,准备不充分,没有必胜的把握。
与以往不同,这回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因为主政的是司马懿。
255年,毌丘俭、文钦反叛,很多人都认为他俩超级勇猛,和他们打,很难获胜。
唯独王基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淮南官兵跟着造反是被迫的,毌丘俭必败。
司马师挺高兴,任命他为先锋。但是,让他先停止行军,等各路人马到齐后再进军。
王基不干,反复要求进攻。朝廷让他前进一小步,王基又不干,他认为应该快出手、狠出手,尤其要抢先占领一个叫南顿城的大粮仓。
没等朝廷回话,王基发兵,占据南顿城。
毌丘俭本来已经发兵争夺南顿城,听说王基已经占了,只有退了回去。
王基不听指挥,平定毌丘俭叛乱后,朝廷(司马师)反而升他当了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
257年,诸葛诞叛乱。王基这时任豫州刺史、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
诸葛诞同样凶猛,朝廷下令,各地严守。
王基仍是不干,反复上书请求讨伐。
东吴派大将朱异援助诸葛诞,朝廷下令王基率军占据北山。
王基又不干,他上疏说:现在和对方对峙,应该岿然不动。如果转移,则人心浮动。
他的意见,朝廷(司马昭)又听了。
诸葛诞的叛乱平定后,朝廷(司马昭)命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封东武侯。
255年和257年的两次平叛,如果不是王基在关键步骤上,坚持正确的决定,谁胜谁败,真不好说。
当然,比王基这个关键先生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司马师、司马昭能听得进意见,能选择正确的人,作出正确的决定。
司马师、司马昭会感谢王基,王基更应该感谢他俩。如果不是他俩,王基估计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
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真实实力被低估得有好几个,曹操有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枭雄也, 孙权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得评价,尤其是曹操不管好与不好谁都能说上几句,说到刘备反而没什么好说的 一句 待人宽厚 喜怒不形于色 接着好像建立蜀汉得功劳被诸葛 关 张三人领走。
事实上刘备能坐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他自身能耐不能小看,对比三足鼎立得另外两方,曹操祖上是官宦世家 其父亲曹嵩更是官职三公之一得太尉,本身家族势力雄厚。在二十来岁就被举孝廉做官,典型的官二代。
孙权之父孙坚有江东猛虎之称 在东吴势力根深蒂固 又有当时门阀士族得支持 在经过孙坚和孙策两代经营 早已是人才济济 兵强马壮得。
在看看刘备 快到四十的时候还在卖鞋为生,黄巾一起 天下大乱刘备意识到了机会来了 在刚开始就能笼络一批人 更有关 张二人还有商人苏双和张世平的赞助,这就说明刘备本身是无可限量的。
再说一个 既生瑜 何生亮 大家对这句话不陌生吧 ,实际上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写的(不是说诸葛亮不好)历史上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得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孙策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后也是十分信任周瑜 诸葛亮和周瑜是没有交集得两个人,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开国功臣,威名远扬 。还有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一人指挥,而演义里为了剧情需要才捏造 借东风这么一说,按照鲁迅先生之说 演义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气周瑜之说也是假的 历史上诸葛亮不曾气过周瑜 而周瑜是病死的。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