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答案】公元前2世纪的匈奴,什么最珍贵?人才。
先看一下苏张李这三个人的经历。苏武是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时被扣留,张骞于建元二年出使西域,在寻找大月氏的过程中被匈奴抓了两次,李陵在天汉二年出征匈奴,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也就是说,这三个人都曾是匈奴的俘虏,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没有被匈奴人杀死,而且据史书记载,他们都娶了匈奴女子为妻。
(李陵和苏武)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匈奴的社会经济。大家知道,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创造大量的财富。匈奴的经济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特别大;在当时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却特别小,一遇到风灾雨雪、严寒旱疫,牲畜大量死亡,生产受到破坏,社会经济就趋向萎缩,人民饥饿困毙,部族也濒于绝境。这种经济上的不稳定性,反映在政治上便是政权容易忽强忽弱、骤兴骤衰。其次,追逐水草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利用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对于自然条件的改造,进展特别缓慢。加以往来追逐水草,住居不能长期固定(虽然只是相对的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碍于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文化的迅速提高。而且大家也知道,中国自古游牧民族大多会被农耕民族所同化,农耕生产技术所能养活的人口远远超出他们的生产方式。
(游牧民族日常生活)
对于像匈奴这样的游牧体系来说,他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使得他们无论在单纯的人口潜力,还是人才的培养环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所以我认为匈奴不杀苏武、张骞和李陵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人力资源的争夺。
(张骞被抓两次,两次匈奴都不杀他,这就是真爱)
那个时候,人是最基本的战略物资,你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战争潜力。正是在匈奴对人口,尤其是人才资源的极度渴望下,像张骞这种因各种原因为匈奴所获的汉人精英,一般并不会有生命危险。这里要注意,苏武、张骞和李陵都不是一般的汉人,他们身强力壮,有勇有谋,都是汉人中的精英,他们这样的佼佼者更是匈奴所需要的。而让他们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正是匈奴人为了招降所使用的方法。
欢迎大家关注“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比较有意思,现在很多人也有疑问,为什么匈奴抓住了汉朝的使者会不杀掉呢?要知道,当时匈奴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亲情伦理等等礼仪都还不成熟(比如冒顿单于为了自己的权力连老婆都杀),更何况是自己的敌人呢?
其实,根据我的推测,当时匈奴不杀汉使是有原因的,就在于当时匈奴王庭内部出现了危机,匈奴不杀汉朝的使者,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找一个回旋的余地。
单于的阏氏(夫人)
你说的有证据么?有。根据匈奴史研究专家陈序经在《匈奴史稿》一书的研究,自军臣单于即位以来,匈奴内部好像就出现了问题。理由就是,以前很多反叛单于的汉朝降将,在汉文帝和汉武帝时期,他们的后代又归附了汉朝。这里面就有韩信的儿子韩颓当。此外,《资治通鉴》里面也说:“匈奴王徐卢等六人降,帝欲候之以劝后。”陈序经先生推测,应该是匈奴内部上层贵族中有一部分人对军臣单于不满。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张骞
那么,匈奴内部出现问题,匈奴就打算通过汉朝给自己留后路么?有证据么?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是有一些蛛丝马迹。《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里面记载了张骞第一次被匈奴抓住之后的一次对话,当时张骞告诉了单于自己是要去找月氏国,单于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意思就是,月氏国在我们的北面,你们怎么可能过去?假如我想去你们汉朝南边的南越国,你们可以允许我过去么?这句话其实听着像一句玩笑话,或者讽刺的话。但是,从这句话里面,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单于对于汉朝使者比较友好。
而且,当时汉匈之间虽然经常打仗,但是边境的贸易却也经常开放。所以,匈奴从个人的安危和部落的安危角度考虑,他自然不会轻易和汉朝撕破脸。
由此,我推测,匈奴之所以不杀苏武、张骞,是因为想给自己留后路。至于李陵呢,那是因为匈奴想说服他投降,想为我所用,和苏武、张骞的性质还不是很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