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按照题材来分,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人物画出现得最早,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为证,它们画在丝织品上,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一批绘画作品。
如果按照创作技法来划分,中国画可以分为写意画、工笔画、兼工带写。
其中,写意画可以细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小写意在画法上属于半工半写,注重用水墨来刻画物象的局部细节,在细微处看起来比较写实。
(齐白石·寿桃)
大写意跟小写意以及工笔画的画法完全不同。
大写意跟书法中的草书一样,是国画在视觉表现形式上的高级阶段,以草书笔法来入画,用笔豪放粗犷,大气热烈,追求墨色的趣味性和多变性,注重刻画笔下物象的神韵而不是具体造型。
大写意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需要画家的情感积聚到饱和状态后,一气呵成地画出来,对气韵的连贯性要求很高,气韵越连贯就越能抒发出饱满的情感。但是,大写意画起来随意但不随便,是在用笔的法度内寻求笔墨趣味的变化。
(吴昌硕·菊花)
在创作大写意的过程中,画家必须把状态调整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中只有画,才能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画画之前,画家早已成竹在胸,对自己要画的物象在形貌和内在精神上,都有了十足把握,并且,对怎样起笔、行笔和收笔,画家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了大致的腹稿,只等着提起笔去实现。
如果画画时犹豫不决,不能酣畅淋漓,势必画不好大写意。
(八大山人大写意作品)
想画好大写意,对画家的综合要求很高。
首先,画家必须拥有出色的书法功底,它是保证画家用笔的基础。因为大写意里给物象造型的线条,本身就是书法中的线条,追求轻重缓急、张弛有度的变化,如果不具备书法功底,很难达到这些审美要求。
再者,墨分五彩,墨跟水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能体现出五种不同的墨色,画家要对墨的特性有很好的把握。怎样用墨才能在纸张上体现出层次丰富、虚实相生的墨韵,一定要掌握清楚,否则,容易把墨用死,形成“墨猪”,在视觉上很不好看。
(徐渭·墨菊图)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画大写意的画家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对其它艺术要有钻研,以便在创作中能做到触类旁通,有助于提升画面的诗情画意。
在创作大写意时,常常能用到象征、假借、夸张的手法,这些手法实际上更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殊途同归,像宋代名画《深山藏古寺》,齐白石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和《柳牛图》,都是文学和国画完美结合的代表,所以,不懂文学的话,就画不出这么有内涵的作品。
另外,大写意画在起名和落款时,都注重用文字来渲染画面的意境,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很高,若没有深厚文学修养,很难写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落款文字。
(苏轼·枯木怪石图)
大写意画通常采取笔墨的浓淡、虚实和疏密来体现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方式实际上跟音乐性质是一样的,因此,通晓音乐的话,有助于提升画面的韵律和气韵。
从整体格调上来讲,大写意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极致追求。
历史上能画好大写意画的人,如王维、苏轼、赵孟頫、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不仅是画家,更是才高八斗、修养全面的文人。
当今画大写意的人越来越少,不是他们不想画,而是他们的综合修养不够,画出的大写意在审美格调上达不到要求罢了,所以就刻意避开大写意。
主要是画大写意的画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其一,要有多年历练、师承传统的积累,练就扎实的功底,然后悟其“道”而能跳出“套”,这个过程不会是轻而易举就能一蹴而就的;其二,不熟谙画画内涵的人,以为大写意就是来个泼墨,随手挥毫、随心所欲就能绘成佳品。其实不然,没有经过“千锤百练”的“锻造”和磨练,很难做到胸有成竹、“落笔生花“、笔到意到、笔笔生辉的境界;其三,除了通过绘画基础的学习训练,提高了画画的水平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并非就能掌握画大写意的“秘诀”。画大写意除了有绘画的技法之外,还需要自身“悟”的天赋,而“悟”的天赋不是以你画龄的长久就会“赐教”于你的脑际当中;其四,画大写意往往一气呵成,瞬间完成,不像普通的画画,依据画面的不足,可以慢慢进行修改。综合以上因素,故画大写意的画者相对就少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