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在《水浒传》中早就被招安了,文本故事中,从第二回起,施耐庵就以历史真实暗写了梁山好汉招安。但是,从这回书到《水浒传》终结时,梁山好汉一直都在替天行道。最后的故事写的是梁山大聚义,一百单八将一同对天盟誓,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所以,梁山好汉被招安,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层出不穷,“替天行道”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水浒传》直到大聚义时才圆满结束。
那么,《水浒传》中是如何暗写梁山好汉招安的,“替天行道”又经历了哪些升级呢?
梁山好汉早就投降招安
《水浒传》的蓝本故事《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了宋江三十六人齐聚梁山造反的故事。其中,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玄女庙得天书等,都被改写进了《水浒传》之中。这部笔记体野史还写到了三十六人大聚义,宋江聚齐三十六人之后,就率众杀出了梁山。
宋江一伙来到海州,“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
野史的记载,与《宋史》以及相关史料中所说的基本相符,宋江就是被张叔夜招降的。《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宋江一伙劫掠州府,宋徽宗下诏招抚,梁山好汉拒不接受,还提前预告说要杀向海州,宋徽宗便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他们。
张叔夜招募精兵组成敢死队,在海边伏击宋江:“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江是因为副寨主被俘虏,不得已投降了张叔夜,随之便被招安去打方腊。
《水浒传》第二回书,写的就是这段历史。少华山副寨主陈达藐视九纹龙,声言借道去华阴县抢粮,被史进擒获。寨主朱武知道打不过史进,便与三寨主杨春行苦肉计,向史进投降。史进不仅放过了少华山强贼,还与他们成为生死兄弟,一同反叛朝廷。
这段故事,同样出自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尤其是以《宋史》为的本,暗示梁山好汉早就被招安了。而到了第四十二回,九天玄女才对宋江说: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
第五十四回,罗真人又叮嘱公孙胜: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此后,晁盖又借彭玘之口,说出来招安愿望:晁宋二头领一同替天行道。梁山大聚义时,宋江带领全体好汉对天盟誓: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所以,梁山好汉接受招安,替天行道的好汉依然继续演绎英雄故事,《水浒传》才刚刚开篇,远没有结束。
续书把“替天行道”篡改成“替天子行道”
《水浒传》写到梁山大聚义时就结束了,以后所有的故事都是续书,不是施耐庵写的。
梁山大聚义,一百单八将排定座次,书中有一首赞诗终结全篇。这首赞诗后来被杨定见篡改,出现了两个版本。但是,无论那种版本,一大篇赞诗结局,符合当时话本小说的创作模式,《水浒传》的“师傅”《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以一篇古风收尾,收束三国故事。
假如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梁山好汉对天盟誓之后,文风大变,故事忽然逆转。原本“拱听号令”的梁山好汉,又回到了打家劫舍的江湖草莽时期,“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
这伙草寇比此前任何一个山头的强贼还要“草寇”,随意私自下山拦路抢劫,劫得了财物,也是“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莫”。《水浒传》中,梁山财物一律为公,就连戴宗的信笼,用过之后也要交公保管,哪里会私自瓜分、贪污抢劫的财物呢?
《水浒传》中,宋江在打完祝家庄之后,便开始整顿军纪,书中多次写到梁山部队开仓济民,“所过秋毫无犯”。续书却说梁山好汉如没有号令的草寇,四处抢劫杀人,千百余处遭遇荼毒,远近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续书这样反转《水浒传》,污蔑梁山好汉,目的是要为后面瞎写投降招安做铺垫,这样的草寇强盗,不招安待怎地?
因此,续书写招安,完全违背历史,宋江以及柴进、燕青等人迫不及待地寻求招安,是向在《水浒传》中被写成“狗皇”的宋徽宗摇尾乞怜,跪求招安。宋江招安后,就去打方腊,结果死伤惨重,还被奸臣陷害。“狗皇”宋徽宗何等明君,拨开被奸臣蒙蔽双眼的迷雾,为梁山好汉平反昭雪,立庙塑像,以享人间烟火。
因而,续书是完全站在忠君立场之上,把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又反转为“替天子行道”。此后,续书又陆续塞进田虎、王庆,以及破大辽的故事,更进一步地美化了宋徽宗,强化了《征四寇》的忠君思想和“替天子行道”的主题。
所以说,即便是梁山好汉在续书中被招安,却依然有“替天行道”的好汉,只不过,这些伪梁山好汉却是“替天子行道”。
《水浒传》“替天行道”的三重意境
上文讲到,《水浒传》自九天玄女首次提到“替天行道”之后,就不断地提到这四个字,梁山好汉就是“替天行道”的好汉。而“替天行道”却在施耐庵的笔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乃至于升华。
第一个阶段,是九天玄女提出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从书中的描述看,宋江避难还道村,是在皇宫中见到了九天玄女。而且,这个皇宫竟然是依据明孝陵描写的,又与龙虎山伏魔之殿高度相仿。所以,宋江见到的是皇帝。究竟是哪个皇帝,不在本回答讨论范围,略去不讲。
既然宋江见到的是皇帝,那么,“替天行道”就是皇帝责成宋江“替天子行道”,所以,九天玄女“替天行道”的后置前提是“辅国安民”,要宋江以及梁山好汉辅佐国君。
第二个阶段,是罗真人否决九天玄女,责成梁山“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施耐庵文本结构相当机巧,宋江从九天玄女殿逃出,回到梁山,公孙胜立即回蓟州去打小报告。后来,李逵斧劈罗真人,遭到严惩,戴宗求情,罗真人不为所动。而当戴宗报告了晁盖、宋江在梁山替天行道的情况之后,罗真人才转嗔为喜,饶过了李逵,也答应公孙胜去救宋江。
但是,罗真人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梁山放弃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罗真人的“替天行道”与九天玄女大不相同,是“保国”而不是“辅国”,国与君不是一回事。
第三个阶段,是宋江提出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水浒传》中伏藏了北宋灭亡的历史,鲁达、曾头市的故事中,隐写了“宋金海上之盟”。晁盖兵打曾头市,是因为段景住在辽国的枪杆岭盗得了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此时,已经是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发起了灭辽之战。
曾头市的老子曾长者,也就是后来的曾弄是金国人,晁盖、宋江先后兵打曾头市,就是“晁宋二头领一同替天行道”,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是“保境安民”。
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就是霹雳大仙赵匡胤。赵匡胤有两句《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这只大金盘降临梁山,化作一团火块,钻进了正南地下,这就意味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赵匡胤的“大金盘”说的是他自己,同时,又是北宋被金国灭掉的谶语。
梁山好汉此时的“替天行道”就隐含着抗金保境的寓意,北宋都灭亡了,“天子”被拘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无国君可辅,亦无宋国可保,梁山好汉便按照一贯“秋毫无犯”的做法,“保境安民”。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经历了这三重意境上的升华,也体现了作者“施耐庵”的家国情怀。从“替天行道”的三重意境中,也可以断定梁山大聚义之后,所有的故事都不是《水浒传》。因为,在施耐庵的笔下,北宋王朝早已“去了多时了”。
九天玄女殿外,宋江看到了“二龙戏水”,也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在五国城坐井观天。这个情节,恰与“大金盘”钻进正南地穴之中相照应,宋徽宗都没了,梁山好汉向谁摇尾乞怜,跪求招安呢?
水浒传,水泊梁山全伙受招安,梁山好汉一个不差,怎么就没有了呢,替天行道还有征四寇的的故事,征方腊前,一百零八将仍然是秋豪无损征方腊时,才损兵折将,最后宋江被毒死,水浒传才结束。这是水浒全转的内容,我听有人说,施耐庵写水浒传就写到全伙受招安,后面的故事不是他写的,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是否应该结束,我说了也不算,我觉得水浒传到这就就结束了,也挺好的,省的往下看,越看越赌的慌,可我看到的版本明明有征四寇的故事,还有一百零八将最后的结局,通过卢俊义,宋江的死,侧面揭露了,皇帝昏庸无道,贪恋美色,奸臣当道统治者不允许以盗贼为首的军队存在,威胁他的的统治,老祖宗赵匡胤就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以高俅为首的四大奸臣,更不愿意,宋江,卢俊义等人,和他们一道,同殿称臣,尤其是高俅,仅仅因为会踢球,就做了太尉,当然这是作者对高俅的讽刺,历史上的高俅是有真本领的,也没有小说描写的那么坏。宋江等人忠心于朝庭,但他的手下,鱼龙混杂,有些人真是杀人放火受招安,随时随刻都有反心,只能利用一下,征战中消耗的,才放心,昏君和奸臣不会让这些人在自己身边存活下去的,尤其是宋江和卢俊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