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玩文字游戏的话,可以说如果让刘邦在关中称王,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楚汉战争了,因为封在关中的刘邦不会是汉王,而是秦王,或者是其他什么之类的王,刘邦之所以被封为是汉王,正是因为他所获封地是汉王而得名。
如果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那是一定会发生的,这跟刘邦被封在哪里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战争的进程可能会有些变化而已。
楚汉战争虽名为楚汉战争,其实最开始却是以诸侯混战开始的。因为项羽一意孤行,开历史的倒车,将天下分封给了十八路诸侯,明为一改暴秦的统治而采用了周朝的统治王式,但是却徒有其表,而无其里。
周朝的统治,以仁德治国,所以当仁德之名功盖天下之时,便可一呼百应,群起而响应,把并未衰退的商朝给灭了,但是当仁德不在之时,却也会发生,被戎狄攻进镐京而无诸侯相救之时,先后经历了春秋和战国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时期,最后被大秦一统天下,已经说明了这种松散的统治是无法掌控一个强大的帝国的。
而项羽以武力打天下,靠的是“枪杆子”、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意孤行采用分封制,只能是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再加上项羽的私心,更促使了这种表面的统一不会持久。张耳获封中山王,而原来的赵王歇被封去了代,与张耳齐名的陈馀只有个代国国相,与此相似的,齐国被一分为三,三田分获三王,而真正的实力派田荣却“颗粒无收”,诸侯各归其国后,很快,陈馀就把张耳打跑了,重新拥立赵王歇为赵王,而田荣也顺利的干掉三田,自立为齐王。暴秦虽亡,可天下依然并不太平。
而这些,与刘邦被封到关中还是汉中都没有大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认为,刘邦后来也封了诸侯为王,然而这里面却有本质的区别。
1、项羽的封王是主动的分封,而刘邦的封王更多是被迫的
燕王臧荼、韩王信、九江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的王都是项羽封的,不过为了拉拢战略伙伴,刘邦依然会沿袭他们的封爵。
而齐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却是因为手握重兵,刘邦为了让他们能够真正的为他所用,被迫封了他们的王,虽不情愿,但已无法改变。
唯独赵王张耳的情况略有不同,张耳本是项羽封的常山王,却被陈馀打跑了,后来刘邦派韩信帮助张耳复国,击败陈馀和赵王歇,收获赵地。韩信上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的。张耳与刘邦还有另一层关系,当初刘邦做过张耳的门客,张耳于刘邦有智遇之恩,属旧相识,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偶像信陵君。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刘邦后来还将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2、刘邦“白马之盟”
刘邦很快就意识到了项羽这个方法行不通,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后裔为王,而被张良直接给否决了,后来刘邦还将除了长沙王吴芮之外的异姓王一一剪除,而且还出了一个“白马之盟”——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虽然后来吕后掌权时,曾封过诸吕为王,但是此后的西汉近两百年间,再无异姓为王者。
假如项羽依照楚怀王之约,将率先入关的刘邦封为关中王,那么楚汉战争当然还会爆发,原因有四:
第一、项羽虽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但是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多位得到分封的诸侯王和有功却未得到分封的义军首领都对这次分封有着很大的意见。所以,率先起来反抗项羽的是齐相田荣、赵将陈馀等人。同时,各路诸侯之间也开始爆发兼并战争,比如燕王臧荼诛杀了原来的燕王韩广(他被项羽封为辽东王但拒绝离开燕国)。汉王刘邦还定三秦是在其他义军群起反抗项羽之后。
第二、项羽未能巩固和扩大胜利。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就已经阐述过这个观点,即项羽在已经成为天下义军的带头人之后,放弃了定都关中而选择了衣锦还乡,让他失去了“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的优势条件,即未能巩固胜利。另一方面,项羽在灭秦之后大规模分封诸侯而不是维持或者减少诸侯王的数量,这就让他措施了扩大胜利的机会,最终结果就是诸侯王越多,项羽的敌对势力就越多。
第三、即便是刘邦被封为关中王,但他从入主咸阳之后便与百姓约法三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他的野心是压不住的,他不会甘心取得局部胜利而止步,就像是后来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撤兵之后,刘邦立即毁约突袭项羽。
第四、就算是刘邦没有与项羽争衡天下的企图,但他也拦不住想裂土封王的部下。就好比后世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样,其部下在乱世中有着一个几乎没有政治能力的皇帝,肯定希望自己的直接领导能够带着他们过好日子,所以,“陈桥兵变”未尝不是出自赵匡胤麾下官员的策划。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