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几乎全是单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实这种潮流从西汉灭亡一直持续到五胡乱华,当时的中国人都热衷于起单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先秦以来,流行单名,但不排斥双名。数数先秦各代的统治者,就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单名。但双名的也不少。
2、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说到“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然后《公羊传》为这句话作注时说“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意思是仲孙忌本来叫仲孙何忌,为何孔子写成了仲孙忌呢?是因为孔子讥讽他名为双字,所以故意省去一个何字,成为单字。双名是不符合礼法的。
其实双名在当时也是符合礼法的,公羊传这么说有点牵强,我估计是孔子无意漏掉了一个字罢了。但孔圣人的这么随意的失误,就被后人理解成为孔子不喜欢双名了。
3、到了穿越大师这里了。王莽建立新朝,进行“托古改制”,从先秦时代文化为自己的改革寻找灵感。王莽改了很多,其中包括名字。比如他把叫了几百年的匈奴单于改成了“降奴服于”,把匈奴改为“恭奴”;他又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不知道他是想故意挑起战争还是心血来潮,反正双方因此打了起来。
4、都给少数民族改名字了,当然少不了新朝子民。王莽的长孙叫王宗,估计是想当皇帝憋不住了,在家里偷偷的准备了玉玺、龙袍等僭越物品。王莽知道后大怒,王宗被迫自杀。事后,王莽说“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说的是,我这孙子王宗本名为王会宗,依据制度(制作)改名为王宗,现在他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所以恢复他王会宗的名字,以示惩罚。
本来当时社会上虽然单字为主,但双字也很多,经过王莽这么一折腾,人们就基本不敢起双名了,于是单名成为绝对主流。
5、虽然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都是单名,但三国时代也有“杀马特”非主流,敢于起双名。(诸葛、司马、皇甫、淳于、太史这种复姓不在其列)
最出名的,当属诸葛亮喜爱的好同志之一郭攸之,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他有名有字,所以能够证明郭攸之同志是三国时代实打实的敢于起双名的非主流之一。
除此之外,曹魏大将田豫给自己的儿子也起了双名——田彭祖,彭祖是我国传说中的长寿之人,田豫起这么个名字估计是他儿子小时候得过大病,叫个彭祖,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孙权的两个公主也是双名:大女儿孙鲁班,字大虎;小女儿孙鲁育,字小虎。
还有存疑的,比如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承彦,我认为是字,而不是名,但史书并未记载其姓名,所以存疑。如曹操早期的谋士戏志才,志才也应该是字,不是名。如袁绍手底下驻守乌巢的几个将军,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等,我认为元进、莒子、威璜也是字,而不是名。
还有一些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比如岭南大将邢道荣、北海高手武安国等,就不说什么了。
没有三字名的原因:王莽新朝时三字为贱,到东汉魏晋时新朝的制度早已废除,但三字为贱的习俗保留了下来,直到唐朝才逐渐淡化。
重复的名字肯定是有,三国里有三个李丰,两个马忠,两个张南,两个刘岱,两个邓贤,两个陈纪。
名重复的就更多了,张飞,苏飞,夏侯渊,国渊,凌统,赵统,关统,马超,张超,黄忠,马忠,王忠,太多了
来科普一下被误认为的三字名:
刘子扬:刘晔,字子扬。
娄子伯:娄奎,字字伯。
严白虎:本名严虎,号“白虎”。
褚飞燕:本名禇燕,号“飞燕”,因感首领之恩,改姓张,为张燕。
蒋义渠:疑为蒋奇。
眭元进:疑为眭固,记载眭固字白兔,故存疑。
韩莒子:疑为韩猛,又名韩荀,两人同时出现过,故存疑。
黄承彦:字承彦,名不详,一说为黄祖。
崔州平:崔钧。
石广元:石韬。
孟公威:孟建。
王子服:一说为王服。
祝公道:祝奥。
傅士仁:士仁,演义误记,姓士名仁(疑似荆南或交州人,与士燮同姓)。
杨大将:杨弘。三国志误记,原文“长史杨大将张勋”,疑少一字,应为“长史杨弘、大将张勋”
戏志才:志才疑为字。
复姓被误认为三字名:
濮阳兴、成公英、毌丘俭、淳于琼、鲜于辅、令狐邵、慕容烈。
没有详细记载,可能是三字名,也可能是字,可能是小字(如曹阿瞒):
马元义、张曼成、尹大目、李大目、胡车儿、胡赤儿、郭大贤、吕威璜、曹安民、吴子兰、沙摩柯。
演绎杜撰:
程远志、武安国、裴元绍、刑道荣、以及南蛮诸将。
真正三字名:
郭攸之,字演长。
马日磾:因仰慕西汉金日磾,故名马日磾,读音ma mi di,匈奴名。
待补充。
再添点料,雷绪就是雷薄,刘备收荆南之时雷绪带了数万人前去投奔,这个雷绪就是当时袁术手下的雷薄。
其实三国里最有个性的名字是:
左髭丈八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