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
自古至今,婚姻上都强调的是“门当户对”。如今,经济条件成了选择婚姻的硬件标准,有很多“攀龙附凤”、“上层社会”、“跨越阶层”这种观念给予年轻人引导,导致大家对于婚姻的要求更多看到的都是经济基础,忽略了“门当户对”背后的真意。
”门当户对”本身的确是说的经济能力相当的家庭,这样的婚姻匹配起来看着非常般配,至少没有关于经济纷争的问题,但其实,自古以来的人们强调的从来不只是经济条件上的差距本身,更多是在经济基础平衡的能力上的精神共鸣能力。因为有近似的经济条件,所以家庭生活环境和对金钱的处理能力、精神生活方面都非常接近,所以,结婚之后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变动,不至于看人脸色或者有很多差异性带来的不便利,导致婚后矛盾重重,或者有太多来自经济及精神上不匹配的摩擦。
“门当户对”背后的实力相当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家人都不会因为我高你一头就能趾高气昂,也不至于低你一等,就需要点头哈腰。相处起来,更多是来自相似环境的相同的教育理念以及待人处事模式,这种不必磨合,甚至自成一体的生活方式反倒让婚姻生活更多默契。所以,“门当户对”的背后,是两个人原生家庭的匹配。
如今,太多人想要通过“门当户对”成为一家人,但是过分强调了家庭经济能力的匹配,反而忘记了来自生活环境中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即便是因为追求好的生活成为一家人,甚至强强联合。但终究还是难免来自精神上的不匹配导致婚后相处上的矛盾层出不穷。有钱有势的一方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占了便宜,于是,一旦心理尚不够平衡,就一定会有各种招数找平衡,不论对方怎么做,终究都是要委屈一点的,毕竟当初就是自己家想要高攀,才不得已落到如今;而被踩低的那一方,却始终因为最初的高攀自觉地降低身价,在对方面前抬不起头,一旦被欺负习惯,甚至有一天想要找尊严感的时候,却已经无力对抗,毕竟相处也是有惯性的。所以,这种从根源上的不平衡,文化思想上的不对等,就注定,即便能成为一家人,依然难以共融。毕竟,互相不认可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重视爱情,说白了就是更想要纯粹的婚姻,抛开物质条件的限制之外,双方都想要条件好一些,不管自己有没有努力,都不至于受限于物质条件而屈居对方的家庭,妥协于谁。因此,“门当户对”只是一个说辞。对感情有深刻理解的家庭,也越来越能理解感情的可贵,越来越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婚姻抱持观望的自由态度;孩子的婚姻自己说了算,他们也只能给予一定的建议。倘若刚好两个人的精神匹配程度大于其他,那就不再受制于经济条件。一切刚好。
门当户对不如精神上共鸣。物质可以创造,但三观不能。三观合,则婚姻顺。
许多过来人提供的经验,其中之一是“找对象最好门当户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事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相差很大的两个人,如果要她们长期近距离接触,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在夫妻矛盾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消费观念的差异。如果一个人自幼衣食无忧,就不会以自虐的方式去攒钱,也不会把过多的精力用于算计如何挣钱,而是想着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去享受生活。而另一个人如果生长在平凡之家,思想中就会形成因缺钱造成的极度不安全感,对金钱的态度和前者可能截然不同。这种情况下,双方就会因互不理解而产生巨大的矛盾。
二、对彼此权利、义务认识上的差异。传统观念基于男尊女卑的意识、崇尚“男主外,女主内”;而现代观念则崇尚男女平等,男女都既可以主外、也可以主内。如果两人的原生家庭秉持两种观念,就会产生巨大的矛盾。
因此,在整体的统计上,门当户对的家庭因为价值观不同导致的矛盾的确相对较少。但是,这里说的只是概率,并不是每个门当户对的家庭都比相反的情况更幸福。家庭幸福的关键,在于双方都知道世上没有完美,而且乐意接受彼此的不完美;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底线和喜好,并能够互相尊重底线、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
对个人来说,则要有这样的意识,即对任何并非仅凭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要抱着“争取,但不强求”的态度。“家庭幸福”就属于这类目标,因为这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而非一厢情愿。因此,一定要有“自立、不过度依赖任何其他人”的意识,如此才能进退自如。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