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少年时代,听过马季老师的“友谊颂”“海燕”。觉得很好。也知道了有这么一种艺术形式叫相声。八十年代,相声舞台百花争艳,优秀的演员、作品众多,可以用盛宴来形容。其中有;杨振华、金炳旭,王志涛,一苏文茂、魏文亮、师胜杰,侯跃文、姜昆等等。可以说那个时代是群里崔灿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起来之后基本都是以马季为代表的马家军。十年间,姜昆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字靠逐渐占据了大舞台。他就觉得成攻了,了不起了,还有几个小弟跟着他。这个组织就算成立了。把持着相声的电视舞台。郭德刚一路坎坷走来,经历的太多,所以势必疾恶如仇。只能说,不同历史时期成就不同的人。马季做为中国相声届绕不过的一个大师级人物,为中国相声的发展及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相声史上抹不掉的浓重一笔。最可贵的是,马老懂得舍弃,懂得放弃,终成大师。姜昆,基本功肯定不行,但不是他的错。在他成名的个年代,他己是武大郎团队里最高的了。在八十年年代,给人民带来了欢乐、笑声,这个否定不了。至于现在的郭德刚吗,必须承认基本功扎实,说、学、逗、唱,四门皆爆,无人企及。评书、戏曲、小调、豉词等等等,目前曲艺界无出其右者。在传承中华传统曲艺文化方面,谁可比肩。
个人愚见,没有可比性。
首先是时代不同,马季当时所在时代和环境直接影响了他对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方向,造成了“歌颂型”的作品更多一些,所宣传的是当时时代的新面貌。《找舅舅》《劳动号子》就是此类作品。
当然,守着四位相声艺术家成长的他也很好的继承了传统,也有不少“让人笑”的作品,比如《五官争功》等。
姜昆的特点也同样是由于当时那个时代所形成的。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正处改革开放时期。每年一度的春晚盛典舞台,加上很多老百姓对于相声还处于比较少见和新鲜的状态,对这门艺术非常期待,且喜闻乐见。他的作品里只要加包袱儿合理,段子里别涉及敏感元素,就能够被大多数电视机前的观众所接受。作品大多也都是出于对当时社会一些被人们所诟病的现象进行针砭时弊和讽刺,比如《电梯奇遇》、《楼道曲》(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姜昆)。
郭德纲的作品和这二位的风格就不大相似了,因为他创作作品的根本首先得是“让观众笑”,同时再结合着紧跟社会流行的一些元素以及能够和观众形成高度共鸣的现象,写作品加包袱儿,往往他的作品更加能深入听众内心。一般他的作品,具备舞台效果的同时,更受大众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