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命题!现代人喜欢汉朝的很多,但当时不是这么回事,否则就没有后来的三国了。
从上层建筑来看,东汉的统治阶层分为三个集团: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虽然一直在生死搏斗,但是他们必须忠于汉朝,因为没有汉朝,他们什么都不是;士族追求的目标是名、利、官,但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开始没有政权和军权,汉朝的选拔制度又是察举制,只能靠出名的途径来实现利和官的目标,所以他们也必须表面上忠于汉朝,否则就不可能出好名而被察举。
东汉宦官和外戚的生死搏斗以何进和十常侍的同归于尽而告终,以董卓为代表的军阀走上的政治舞台。军阀都想当皇帝,至少是土皇帝,他们是不愿意被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强势的皇帝统治的,所以他们巴不得汉朝早日衰落和灭亡。袁氏四世三公,世受国恩,而袁家出的两个最大的军阀,一个对逃难中的大汉皇帝见死不救,一个干脆自立为帝了。
汉之所以能够善终是个偶然,因为军阀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居然是忠臣。尽管如此,曹操晚年也认为汉朝无法救药了,所以他才有“吾当为周文王”的意识。而当时的士族没有兵权,只能依附于军阀,他们一般不敢劝军阀代汉,否则便有“貳臣”的恶名,因为按照汉朝400年来的察举制,他们及子孙的利和官就很难获得了。曹操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和亲信大多数都不是忠臣,曹丕和陈群达成了九品中正制的协议,废除了汉朝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官推荐官”,满足了士族推荐其亲友得利得官的要求。结果士族和军阀总算合流了,于是魏便代了汉。
站在基层百姓的角度看,现代人关注的是汉朝400年的繁荣和辉煌,而当时百姓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和时政;现代人对汉朝历史看的主要是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创造的金色光环,而汉末三国的基层百姓看到的却是桓帝灵帝的黑暗世界和少帝献帝的20多年丧乱。所以范文澜先生认为诸葛亮北伐时打个“兴复汉室”的口号错了,不得人心。曹操在北方多年的屯田了恢复了20多年战乱后的北方经济,这一点从三国铸造的货币就能看出来:曹魏铸造的货币也是比较足值的,而蜀和吴铸造的都是虚职大面额货币。所以当时的民心在曹魏而不在汉,这也就是正史都奉曹魏为正朔的原因。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三国时期有人拥戴汉朝,但那只是少数!更何况还有人别有用心,汉献帝明明受到曹魏的善待,却有人到处散布谣言说他被曹魏杀害了,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已。
汉朝之前的秦朝统治只有十几年时间,汉朝又经历王莽改制,刘秀复汉,人们没有怎么经历王朝更迭,所以很多人对汉室复兴抱有希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皇帝德行有亏,老天会降下天灾。张角可以在他的“太平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进行造反。汉朝的大臣不行,董仲舒除了上面两条还有“三纲五常”的理论,大臣造反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看看最拥护汉室那些人,都是世家大族,世代公卿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的时候,善待功臣,同时也让这些人形成了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只有在东汉政权的体制下才生活的更滋润,只要不形成军阀,有夺天下的可能,世家还是支持汉室的。谁又敢说当年的校尉袁绍,要刺杀董卓的曹操,把董卓赶出洛阳的孙坚哪个不是想匡扶汉室的。徐州的陈登、陈群父子何尝不想帮刘备稳定徐州作为复兴汉室的基地。为维护利益,个人有个人的选择,董承、荀彧、孔融坚持复兴汉室的理想被杀,陈群、司马懿、杨修为了利益开始投靠新主子。
世家大族在这些新军阀下面的日子不好过,曹操、刘备有好处首先想到是和自己一起打天下兄弟以及武将、幕僚。曹操和诸葛亮治理更倾向于法家的治理方式,而孙权对出身江南“四大家族”的陆逊也是千般防范,最后逼死了陆逊,世家大族们都怀念东汉的日子。当曹丕为了登上帝位和世家大族妥协,同意了陈群、司马懿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迈向门阀士族。复兴汉室的声音就小了,多了像蜀汉政权的谯周这样积极投降士族政权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