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本人将从世袭制度带来影响,继位皇帝的年龄和所受的教育三个层面来回答这道问题。
一、世袭制度来的的影响
开国皇帝或准开国皇帝(如宋太宗与明成祖以及经过激烈角逐而登基的清朝诸帝等)对政府的行政事务有着较多的干预。但当政权运作走上正轨,政权体制和各种制度逐渐完备之后,就像计算机执行程序一样,几乎所有的政务都按照既定的法规由惯性来推动。
而后继的君主登上皇位,通常与自身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即位登基,一般不需要经过复杂激烈的角逐,他们仅仅依靠宗法和血缘关系就能继承皇位。这样一来,即位的君主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阴谋的考较,比起前辈先祖往往缺乏政治实践与政治经验,在大臣面前更是缺乏政治威信。
这种世袭皇位制度,虽然从血统上保证了皇家特殊的政治地位,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即位君主的能力的缺失。仅此一点,后继君主就要远远要比开国皇帝显出弱势。他所拥有权利经常有时候也仅仅是名义上属于他的而已,往往并不代表他的政治实力。而仅仅由皇位这一特殊地位所带来的。到了王朝末年皇权式微,这一特征就更加明显。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汉献帝、汉惠帝、唐中宗等等一些傀儡皇帝,他们的地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象征性。
二、继位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初级难以理政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通过战争,还是小规模的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又或者权利的渗透取代(晋太祖司马昭),凡是能够取代前政权而登上皇位的开国皇帝,一般说来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非属一般平庸之辈。后继君主在皇位世袭制下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幼主。
靠着血缘关系继承大统的皇帝由于尚未成年,难以理政。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不可能就这样交到一个小孩手里。所以在国家大事上,多由前朝顾命元老大臣和宰执大臣进行辅政。
新君由于年幼,政治经验和治国经验不足对于前朝元老,往往是毕恭毕敬,唯恐不尊。这就使新君从即位之始,便直不起腰身,受宰执所左右。若是幼主,就更离不开顾命大臣的辅佐。
例如少年康熙,被鳌拜左右,少年万历,被张居正左右。甚至一些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的成年人,也离不开辅政大臣的帮扶。例如宋真宗即位时,虽已非年幼,但宋史记载真宗对辅臣于禁中,每见吕端等,必肃然拱握,不以名呼。端等再拜而请。上曰,公等顾命元老,朕安敢比先帝”
由此可见,从辅佐到亲政,不仅不起实际作用,也大多养成了事事听命于大臣的庸懦性格。因而,君弱臣强亦势所必然。明代的皇帝,除了洪武和永乐两朝,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用“先生”称呼实际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尊为师长。
历史上频发的外戚、官官、权臣弄权与太后摄政,都是借助皇权之威来行弄权之实。这一方面反映了皇权的变质,另一方面也正显示出皇权在大臣的掌控下变成了象征意义。
第三、后继君主大多接受过严格的君王教育“循规蹈矩”是常态
在王朝的草创期结束后即位的皇帝,对政府行政事务的关心程度和影响力都逐渐开始减弱。事务的重心就由军事转向文治,而以文官以宰相或首辅为首的执政集团则自然占有了这个权力空间,成为政治运营的主要角色。
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后继皇帝必然与开国皇帝不同,基本上从行政长官的角色退役,成为不需要事必躬亲的名义上的君主。再加上王朝初建,百废待兴事务繁忙,加上人的生理极限,即使是极有能力和精力的皇帝,也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所以他们都把子女的教育问题交给了大臣。
后世的皇帝自幼就在深受儒家熏陶的大臣手下接受严格的君道教育。等到他们即位后,又有侍读侍讲制度进行继续教育,这使多数君主都具有一定的自律性,能在士大夫规定的“雷池”中循规蹈矩。
较之规劝皇帝过失的谏官制度,师傅制度和侍读侍讲制度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更有效的预防机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后继君主事事处处都要受到“祖制”、“旧例”的巨大影响,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派系斗争、党同伐异,皇帝就是想英明神武杀伐决断都很难办的到,久而久之也就泯然于平庸了。
白羽点评:中国历史上频繁的政权转换、王朝更迭,开国皇帝们经历腥风血雨就是为了形成强大的皇权,为了巩固皇权而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然而,让创立者们所始料不及的是,国家机器一旦开动,上下一致都跟着运转,都会往相反的方向跑去。
当初看似英明的神武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变成另外的模样。中国的皇帝难以最终还是难以走向神的境界,虽说被称为天子,说到底还是个“彼可取而代之”的凡人而已。
题主其实是问倒了,应该说不够英明的人能当上开国皇帝的几率不大。
一般来说,这开国皇帝分几种:
首先是自己打天下的那种。这里一种是出身比较低的,比较典型的有刘邦、刘备、朱元璋等等。刘邦不过是个亭长,一个地方小官。刘备是卖草席出身。朱元璋更惨,农民一个,为了活命当过和尚,还四处乞讨过。还有一种是相对高一些的,比如李渊等等。
这种人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不是能力出色,做事英明,根本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开国皇帝。这个其实是在创业过程中就进行了一次淘汰,那些不够英明的,早就已经被当反贼砍了脑袋,或者是被其他势力消灭。剩下的自然是精英。
其次是自身是权臣或者执掌了很大的权力,然后篡位当了皇帝。这里又分两种,一种是自己白手起家,经过努力有了篡位的条件。一种是自己祖上就已经很有权势,到某一代以后时机成熟篡位。
这第一种比较典型的有朱温、赵匡胤等等,还有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不少开国君王也是这种情况。这种人有些出身比较低,其实和白手打天下的人差不多,他们能掌握大权,靠的是自己努力拼出来的,自然能力不差。即使说朱温这样后来乱搞的人,在打天下时还是有两下子的。
还有一些出身名门望族的虽然起点高,不过要想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上站稳脚跟还成为大权在握的权臣,也是需要有足够的能力,自然当了皇帝也不会太差。
第二种比较典型的有曹丕、司马炎等。这种人看着似乎是沾了祖上的光,不过这一方面家族内部的斗争其实也挺残酷,没点能力未必能出头。像曹丕就是和曹植勾心斗角一番以后才成功继位的,没两下子早被自己人搞掉了。
所以能成为开国皇帝的,大部分都是已经经过竞争淘汰,那些不英明的早就去掉,自然就比较出色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