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主人公,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懿身份低微、备受压制、没有实权。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才诛孟达,扛孙权,拒诸葛,平公孙,通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功勋,逐步接触到了军权。但也受到曹睿的压制,并未掌握太多的实权。
司马懿终生为文官,虽领兵和诸葛亮多年鏖战,但军事水平也就那样,终其一生也只是掌握了雍凉地区的兵权,军队系统安插自己势力的人马,也只是部分掌控,通过了三代父子的努力才掌握全军。
魏明帝曹叡病逝前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此时曹魏政权的文武大权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以及部分忠于曹魏的文武臣僚的手中。面对着曹爽的步步紧逼夺权,逼得司马懿只能够采取忍让、称病不朝避祸,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掌握禁军,司马昭、司马孚的官职也被曹爽架空或借机贬掉,司马懿的部分故旧,一直受到曹爽的打压。这说明司马懿此时的权力还是相对薄弱的,只能等待时机以观后变。
司马懿在家装病,甚至装出又聋又哑、老态龙钟的样子,一退再退的策略之下,曹爽被司马懿成功麻痹,加之曹爽当权后,大肆打压司马懿、蒋济、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从而引起元老们的集体反对,也正是在这些曹魏元老的默许和支持下,公元249年1月司马懿乘着曹爽及其党羽跟随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曹叡、都城洛阳空虚的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摧毁曹爽阵营,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通过兵变实际上掌控了京畿地区的卫戍军队,但是在西域,东北,北方,东吴前线仍然大量存在着忠于曹家的五子良将的后代的部队,“淮南三叛”就是明证。
当时外部有魏蜀吴三国、南方部落、西南蛮夷、东北部族以及西北戎狄这些地区的各小国并存。最关键的一点是曹丕复通西域后,曹魏基本上处在被围困的状态。蜀吴两国实力上不如曹魏必定一起呼应,西北、东北也是虎视眈眈。
司马懿在这场政变后的表现令属下心寒,蒋济、尹大目洛水发誓不算,曹爽四兄弟与李胜、毕轨、丁谧、桓范等支持者一并灭三族的“言而无信”是司马懿最大的舆论劣势。
公元250年春开始,司马懿就久病卧床,油尽灯枯,不敢篡位称帝,全因“实力不够”。
司马懿在自己70岁时候干掉了大将军曹爽,挟持曹芳独揽大权,按照推理,司马懿完全可以篡位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至于原因可能有几方面。
司马懿老了,到了他这个70岁年龄的人,对功名利禄已经看淡了,他所在意的是死后的名声和后代们的前途。就算司马懿篡位当了皇帝,又能当几年啊?老了就不会想着过过皇帝瘾而去篡位,让自己死后留下骂名。司马懿已经服务曹魏政权几十年啦,在外人看来你就是臣子,篡位当皇帝,实在大逆不道,会被后人臭骂,反正自己也是实权的皇帝,虽然不是皇帝,但没有什么区别,何必背负着不好的名声去篡位呢!让自己后代去当皇帝吧,自己不当皇帝至少让后世对自己的评价没有那么坏和极端,至少不会说自己是乱臣贼子,只能说自己是阴谋家,名声没有那么坏嘛!老了的人是比较注重身后名的!
司马懿不篡位当皇帝,是希望自己的子孙们接过来的事个平稳的江山,而不是动荡的江山。试想司马懿干掉曹芳,自己上位,曹魏政权毕竟经营了几十年啦,还是有忠于曹魏的势力存在,万一曹氏皇族另立皇帝和司马懿对抗,那么魏国内部就陷入一场权力争斗中,司马懿也许有绝对的实力镇压反抗自己的人,可是还是伤了元气,避免不了枉杀无辜的人,搞的魏国不稳定,自己后代继位的江山就不稳定啦!再说啦,你魏国内乱,蜀国和吴国肯定趁火打劫,两国联合大兵压境,到时不说司马懿能否平定内部动乱,还要面对外部压力,真是内忧外患时候,魏国会变得更乱,更难以收拾残局,也许司马懿的后代能否接过魏国江山都说不定呢!一生很能忍的司马懿,总是谋定而后动,没有把握的事不会做,去篡位担风险实在没必要,还是老老实实巩固自己的力量,到时再篡位也不迟嘛,司马懿不想因自己篡位当皇帝,留给自己后代是个动荡的江山,他是不愿意那样做的。
篡位是个政治运作挺长时间的事情,不是一下就搞完的。司马懿干掉了曹爽,大权独揽,他首先做的不是着急去篡位,而是巩固自己得到的利益。杀了曹爽,很多空位就留出来啦,要安排自己的人做啊,安排人事就是耗费时间,再者自己人当了官,也是需要时间熟悉和巩固的。没有个两三年,司马懿是不能完全掌控朝政的,篡位是技术活也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很多人帮自己,因此司马懿先巩固了自己的实力,在去考虑其他,是很稳妥的,只是在司马懿造成了势力的打造,他自己也老死了,皇帝瘾是过不着了,留给自己子孙过把皇帝瘾啦!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