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有趣儿的话题。回想自己最早读《三国演义》,也确实喜欢看蜀国一方打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真没想过,如今,正好可以回答了。
一、刘备代表着正统,无人可以超越
从书中不难看到,罗贯中老先生贯穿全书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他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再三讲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一生力图兴复汉室。而曹操作为汉相,却拥兵篡权,最后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当然这都是在《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基础上谈论问题,至于历史上曹操的真实情况,本文不作探讨。
曹操在战略上“挟天子以令诸候。”客观上,这一战略正好为群雄蜂起而攻之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刘备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战略支点,特别的“携民渡江”等章节,更是把他作为了民之代言般的父母官。这等于事先埋下了伏笔,这样爱民如子胸情大志之人,日后如果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罗贯中都没法交代。
读者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就会随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
再加上对刘备相貌身世的描写:
“生得身高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若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这相貌,这身世,已经把刘备写成未来的皇帝了。至于曹操等其他诸候无疑成了各霸一方的草头王。按照这个路子写下去,读者的思路怎能不跟着走呢!
二、桃园三结义千古佳话,深入人心
第一、义字当头,共图大业。《水浒传》也是义字当头,议事厅既为聚义厅。但梁山好汉是名副其实的占山为王。而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义字,则是为兴复汉室奠定基础,这格局,这理论基础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第二、从结义誓言上就可看出端倪: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办,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实鉴此心,背义忘义,天人共戮。此等誓言,没有一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味道,而是铿锵有力,天衣无缝。其宏图大志,不得不让人佩服。
第三、从民间角度,这种为了大展宏图而同心协力的结拜形式,呼应了人们心里固有的那种情义无价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潜意识,带动了读者心中潜在的共鸣。很容易把人带入急欲看到最后结局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不愿看到刘备三兄弟失败。至于最后蜀汉被司马懿家族打败,三国归晋,那是历史的转折。罗贯中再有生花妙笔,总不能把朝代给更迭。但这并不妨碍桃园三结义轰轰烈烈造就一段声情并茂的千古佳话。
综上,桃园三结义在很大程度上,对读者愿意看到蜀国打胜仗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厚此薄彼,烘托氛围,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纵观魏蜀吴三国纷争,英雄豪杰鱼贯而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由于罗老先生已经固有的主题思路,在写作中不可能笔墨均沾,势必要写前面讲过的褒刘贬曹,捎带着贬低吴国孙权。所以就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状况。
第一、按理说,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文攻武略大气磅薄,怎能不统领江山。但在罗贯中笔下,他坏事做得太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这一句话就把他推到了背动的边缘。张狂不羁,滥杀无辜,尤其是第四回,曹操与陈宫逃跑至好友吕伯奢处,吕一家人欲杀猪款待。只因听见磨刀声,疑心太重的曹操竟不问青红皂白杀人全家八口。尤其是出外又遇买了酒菜归来的吕伯奢本人,当弄明情况后,本已悔之晚矣,但曹操竟为了掩人耳目依旧杀之。导致陈宫看透他的为人,暗夜离他而去。
第二、东吴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苦心操劳,手下猛将如云,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为了烘托诸葛亮,竟连续不断地出现愚蠢之举。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舌战群儒等等,活生生把孙权描绘成了昏君庸君,手下的文官也都变成了一堆废物。让读者看得大快人心。
更加痛快的是,作为儒雅倜傥文武双全的大元帅周瑜,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容不得别人比他好,几次三番把前来帮助他的诸葛亮欲置于死地。逼得诸葛亮被迫还击,连续三次活活把他气死了。让读者看得拍手叫好。
第三、一战定乾坤,让读者畅快淋漓
在诸葛亮的计谋下,赤壁之战通过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加上周瑜的蒋干盗书等情节,大败曹军,一举奠定了北方的暂时稳定。表面上是东吴的胜利,实际是诸葛亮的功劳。为刘备进军四川建立蜀汉大业开辟了坦途。看到这里,读者毫无疑问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更加充满希望。
四、诸葛早逝,后嗣无能,破灭了一线希望
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关羽兵败被杀,接着张飞掉脑袋。刘备本人也病死白帝城。眼看一腔热血要付之东流。幸有托孤之臣诸葛亮不甘如此收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决心完成先帝恢复汉室之大业之重托。
到此让读者又恢复了一线希望,继续沿续了希望之火。
怎奈孔明积劳民疾“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天不相助,让诸葛病逝五丈原,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熄灭了。
深受丞相之传的姜维接过重托,重新点起一把火,却因刘备那个无能的儿子刘禅听信奸臣馋言,误了大事,又败于司马家族之手。
后来,还有一段历史上至今仍纠缠的典故。
一是刘禅降曹的结论,倒底是为百姓免遭涂炭才举手投降,还是应战死不降才是正道。
二是刘禅作为投降之君,面对敌猷笑问:安德公,可思蜀否?刘禅回答,有吃有吃喝歌舞生平,不思蜀。有说是刘禅已不可救药。另一说是刘禅为免掉脑袋而大智若愚。
可惜这些都不重要了。读者一直追随刘备,盼望他打胜。结果他先失败了。
以上,大致应该是人们喜欢看到蜀国打胜仗的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我最爱看的一段故事,就是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这也是我觉得对当时天下影响力最大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天下大势的影响都不如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北方地区争夺战,不管谁赢了,对当时的天下大势并没有太大改观,只不过就是占据北方的是曹操还是袁绍罢了。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但实际曹操自己的损失并不大,战死的兵和烧掉的船大多是荆州降卒,曹操顶多是没有征服江东,但对自己北方阵地而言损失并不大。而唯独夷陵之战,直接把跟魏国鼎足而立的川蜀和东吴家底几乎打光,东吴最后虽胜,但却再也没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只好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终老。蜀国在这场战争中也极大消耗了国力,只有魏国坐享其成。不得不感慨孙权的短视,他这辈子眼里就只有一个荆州,比他老子孙坚和大哥孙策实在差得太远太远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