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点评来回答你。
古代打仗计谋>兵力,当然这也是需要看条件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疫很多无不提现将帅的带兵打仗的艺术,但是一千人对十万,我想计谋再高的将领也无法取胜,计谋得以淋漓体现兵力悬殊我认为不能超过6倍。说一下自己观点:
带兵绝对是个技术活,不是你读了多少兵书或者带领多少人就能解决的,诸葛亮曾说:“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岂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
平庸之将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类武将如吕布、袁绍者比比皆是,不足挂齿。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还要知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统帅万军,游戏自如,此等大将如孙、吴、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谨也。
如此仍未明将帅之道也。何谓将帅之道?说来话长,亮仅举一例,比如用兵,“兵”字即大有学问。兵者有可见之兵,荷戟执戈,肉躯之身乃可见之兵。不可见之兵者,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
亮指着背后一图:“比如这七十二候图,它出自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匿收声,何时土润入暑,何时雾霾蒸腾。
如此只需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为将帅者,不懂天文,不明地理,不晓阴阳,不懂奇门遁甲及阵图兵势乃庸才也。”
再说一下名将是怎么练成的:(出自当年明月)
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历六个坎坷,让我们以六个年级来标明他们,只有战胜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个年级。
1、一个年级要学习的是军事理论。
2、二个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实战。
3、三年级要学习的是冷酷。
4、四年级要学习的是理智。
5、五年级是最重要的一个年级,在这个年级里,学员们要学习的是判断。
6、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年级,这个年级我们要学习的是坚强。
7、当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后,你就成为了真正的名将。但还有一点,是你必须具备的,那就是运气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应该是谋略与实力并重,其中谋略是取胜的必要条件,实力是取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大家可能有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争,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能够说出几个的,比如赤壁、官渡或者巨鹿等等,能够做到凭借着弱势的兵力,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这里面自然要用到谋略了,而且我们的兵法上很多都是研究谋略的使用。
我们通过古代的这些战争,明显能够看到古代的这些武将都是会在战争中使用谋略的,很多时候还开创了很多不同的战法,别的不说就说一个赵括的事情,在人们看来纸上谈兵是要不得的,毕竟没有实践很难有大作为,但是这里也不是否定谋略的作用,赵括这个人曾经帮助他的父亲利用向城中投粮的方式成功让他们内部乱了起来,最后百姓杀死守将投降了赵军,而诸葛亮手下的马谡也是能够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可见这些谋略都是印在了武将的骨子里,以少胜多的战争出现谋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讲究谋略,不仅仅是想要透过这样的方式去弥补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减少伤亡,毕竟如果能够在战胜敌人的前提下,才能够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才是一个真正划算的事情了。而凭借少数的兵力战胜敌人的战斗,毕竟不是经常出现,要不然也就不会被人们铭记了。
世界各地的军事思想都是实力第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有时候谋略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王翦攻打楚国,可是足足出动了秦国60万大军,这种不就是利用自身的实力碾压对手吗?当然这里面还是用到了谋略的,这个也算是中国人的一个特点了。而像蒙恬击败匈奴,朱元璋的北伐不都是利用实力上的优势去击溃对手吗?
而且我们的兵书上讲究的就是谋略,比如孙武说过如果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实力就要进攻敌人,如果要是势均力敌的话,就要采用分而击之的办法,才能够做到各个击破了,可见实力才是硬道理,就算是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是要让自身的实力在局部实现优势兵力的情况了。
更不要说最佳的方式是破解对方的谋略,有点像高手见招拆招的情,最终让大家都回到实力的层面上,其次的办法就是断绝他的外部支援,这样是敌人处于孤立的状态,而直接发动战争也是有着区别的,攻城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的方式,可见中国古人不但重视实力,更加注重谋略,这也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仿佛我们古代的战争都是以少胜多的,这也就是谋略经常被人们熟记的原因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