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偷拳”的年代,是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那时还没有“太极拳”之说。
那时的民间习武,是一个行当,是要强身健体、防身技击的,不能打的拳术,也不会有人去学的。
这“杨露禅偷拳”,是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原型,有两种说法:
(1)杨露禅偷拳陈长兴
杨露禅去陈家沟做工打杂,因学艺心切,便在陈长兴练拳教拳时于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陈长兴在发现之后,这位心胸豁达的武术家,惊叹对方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便不但没有怪罪杨露禅,反而大胆地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杨露禅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并最终卓然自成一家。
(2)杨露禅偷拳陈清平
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中有所记述。《近今北方健者传》又名《拳勇见闻录》,出版于1923年,该书是民国武侠传记文学的经典作品,共为直隶四十位侠士树碑立传,在该书第十六、十七页为杨露禅写的传记。
原文如下:
杨陆禅
杨陆禅广平府人也,初与武禹襄同精长拳,至河南遇陈清平弟子败焉,旁观者曰,此陈清平弱弟子耳,君且不敌耶。杨百计求学不得遂。约数年,陈清平门外有哑丐宿,晨起辄为陈洁扫门前地,久之陈先生觉为丐所为,怜而畜之者三年;一夜清平方教子弟枪法,乐道间,闻屋上有太息深替者曰真好,子弟将枪之,陈先生目止子弟呼之下,则哑丐也,讶询之,陆禅因历诉求学不得入门,乔装哑丐以效殷勤,祈谅苦衷而终教之,陈使试拳,则升堂矣;后详教之,尽陈之术云;后入肃王府,与董老公同时。杨由河南归,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陈清平病,半身不遂,然亦详细传之。李载堂述之甚祥,载堂闻之陈秀峰,陈秀峰广平人班侯弟子也。
明漪曰:陆禅之事迹闻之少,惟肃王曾为之结绒绳网,而使人与杨角,杨每掷人也,以手擎之作旋风舞状,视其人,无百斤力焉。
杨露禅“两下陈家沟,一下赵堡”。这样,就能更好解释“为啥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风格迥异”。再者,这种“绵拳”若在旁边偷看就能会能精,那么我们只需到公园去看别人打拳,就能学得盖世武功了,不合逻辑;但,若杨露禅学过此类拳术,再去看他人习练,就可看懂一二。
附注:《近今北方健者传》又名《拳勇见闻录》,出版于1923年,作者杨明漪(1889—?),名湲,字明漪,山东历城人,仙侠,青年时考中秀才,其学识渊博,凡经史子集、书法金石、佛学道学、武术,多所涉猎,著有《胡然集》,参加过辛亥革命,为逃避追捕,匿居天津,入中华武士会,后遁入道山。该书是一部直隶武林的结绳之书,是民国武侠传记文学的经典作品,共为直隶四十位侠士树碑立传,在该书第十六、十七页为杨露禅写的传记。
在杨露禅的那个年代,一切讲究的是实事求是。那时候武术是一门伤人的技术,这门技术想要拿出手,想要立住脚,就需要接受江湖同道的检验,所以踢馆的不少。
杨露禅之所以被称为杨无敌,就是因为他接受了太多人的挑战,结果都赢了,这才有了这个外号。这就好像孙禄堂,之所以称之为天下第一手,也是因为他年轻时候到处跟人交手。
当时的太极拳和现在不同,现在练习太极拳大多数是为了健身,还有一部分人只想着忽悠大众,满口理论,实际上不堪一击。
杨露禅时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并非慢悠悠的,而是快慢相兼,发力非常冷脆。他有个儿子杨班侯很厉害,出手就伤人,完全不是软绵绵的风格。
杨露禅时代还有八卦董海川,董海川有徒弟是尹福,程廷华,都很擅长实战。程廷华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救人,被洋人乱枪打死。那个时代很混乱,不能实战的话在社会上是很难混的,不像现在,再玄乎的大师都能招到徒弟。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