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地解读认为,庄子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儒家人物创作故事,是为了讽刺贬损儒家。其实并非如此,庄子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说明,当时社会从天人合一,走向天人两分的过程。
庄子文中的儒家人物,并不是为了衬托道家思想而拿出来批判或反面描述,比如帝尧,孔子等。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共同点,是都讲“天人合一”。但是,道儒两家在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道家强调,要天人不相离,要人们回归天真,社会要回归天伦自然系统,而不能开天立人。
儒家则呼吁,既然人们已经不能回归天真,那么人就效法天地,建立一套人伦纲常系统。
儒家讲仁慈,道家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儒家讲“仁义礼智信”,道家说“绝智弃圣,绝仁弃义”。表面上看来,道儒两家的思想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几乎是不能好好聊天了。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因为道家和儒家,都尊奉天道,都强调爱民,以民为本。在远古时期,道儒两家同源一体,两家思想是从夏商周三代逐渐分离的,并在周朝末年达到了几乎对抗的程度。
后世道儒两家分离,并不是思想的分离,而体现的是天人相离。天人相离是原因,道儒两家分离是结果和具体表现。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并不是否定儒家的“礼义仁爱”本身,而是说,不回归天真,刻意强调仁义,社会只会越来越乱。
从思想脉络来看,儒家更像是在天下失道后形成的一种道家思想的延续。也就是说,道家要回归天真,儒家就说,回不去了,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开天立人,效法天地,以君王为天,以人治人,而不是以天治人。
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最后儒家也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只能法家登场,以法度和强权统一天下。从这一点看,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预言家。
所以,像庄子这样的圣贤,怎么会像某些酸腐文人一样,写文章就是为了讽刺别人呢?庄子引用儒家人物创作故事,只是出于对天下百姓的慈爱,而不得不把道儒两家思想放在一起来说而已。
首先我认为《庄子》中引用儒家人物,并非出于恶意,并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儒家。《庄子》中记载的几个儒家人物的行为、对象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毕竟当时儒道两家其实并无明显的学术争论,庄子倒不致于靠假。
《庄子》中提到的儒家人物有孔子、颜回、子思、曾子等人。其实与引用的其他人物寓言还有多大差别,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而已,要论的是什么呢,即道家思想之“道”,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列举引用这些人物的故事或者话语来说明《庄子》中的“修道”主题。其中不仅不存在文人相倾的问题,反倒体现了孔子等人的一些正面形象。
比如提到最多的是孔子几次三番向老子讨教的寓言故事,正反映出孔子的好学精神,以及孔子思想的博大,即是儒家祖师,但也学习着道的精神,这正是说明孔子向请教的事来说明孔子亦修道。正反应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种交融。
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影响极广,连孔子都在学习道家的一些思想,孔子的弟子也这样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庄子·人间世》有孔子以“心斋”教导颜回的记载, 《大宗师》中颜回则以“坐忘”启发孔子, 这一互相教益的过程反映出孔子与颜回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也道出颜回坐忘的快乐,虽居陃巷,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体现的不仅仅是儒家思想,更有道家乐天知命的精神。
这在后世也能看出来,后世文学中,儒道两家几为两大支柱,儒道互补,以儒为进取,以道为自慰,由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