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154年,今年是汉景帝刘启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心情不错的景帝正筹划着全新的一天,突然,一名内侍飞也似的冲进了景帝的宫殿,景帝正要发作,只听得内侍高声疾呼:”陛,陛下,不好了,反了,全反,反了!”景帝吃了一惊,忙问道:“该死的奴才,什么反了!”内侍一边大喘着粗气,一边回复道:”诸侯,诸侯王们,吴王,楚王,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这些王全反了!他们说要清君侧,诛晁错。“汉景帝惊得一屁股坐在了板凳上,嘴里还小声的嘀咕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看着皇帝这番光景,内侍们也不敢作声,沉默了半晌,汉景帝突然喊着:“去,去叫袁盎过来,还有,周亚夫在哪里?快叫周亚夫来见朕!”听了这话,内侍们慌忙退下,诺大的宫殿只剩下汉景帝一人,忽然,一滴冷汗顺着景帝的额头噗通滑落在地上,汉景帝意识到,汉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内部危机,开始了!
“吴楚七国之乱”示意图
这起恶性的诸侯王造反事件,史书上称其为“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战争之残酷均为汉朝首次,一度动摇了大汉王朝的国本,汉景帝被逼的杀死了晁错以求平息众怒,却发现无济于事。好在父亲汉文帝去世前告知他如遇问题可找周亚夫解决,在周亚夫的指挥下,历时三个月,七国之乱终于被平息了下去。那么,这起浩大的叛乱事件,到底是谁引发的呢?
一·报私仇——汉景帝为过去买单
七国之乱的主导者是吴王刘濞,在他的鼓动下,其他诸侯王纷纷加入了吴王的阵营。吴王为何非要背叛汉朝呢?实际上还是汉景帝自己惹的祸。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带着他的太子来京城朝贺,吴太子与太子刘启年龄相仿,两人便相邀一起下棋玩耍,下到关键时刻,双方起了争执,此时两人十多岁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谁都不肯退让半步,景帝一怒之下抄起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致使吴太子当场毙命。吴王刘濞遭此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却因对方是大汉太子也无可奈何。文帝也知道此事太子做的太过分,便安葬了吴太子想要交给吴王,可吴王刘濞坚决不收,最终只得将吴太子安葬在长安,此事草草收场。
汉景帝失手砸死吴太子加速了造反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史记.吴王濞列传》
对于文帝和景帝来说,这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死的只是一个诸侯王的太子,可对吴王刘濞而言,自己的继承人,亲生儿子在一次人为的意外中死于非命,他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在文帝将吴太子棺木交还吴王时,吴王选择拒绝接受,因为吴王刘濞要通过这件事告诉中央政府,这件事不会就这么算了,果然,在景帝即位仅仅三年,刘濞便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七国之乱,也可以说这是景帝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买的单,只是代价太大了些。
二·太着急——汉景帝步子迈大了
汉文帝去世后,国家的经济水平因为文帝的轻徭薄赋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可中央集权与地方上的诸侯割据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文帝时更多的是处置功臣派问题,对诸侯王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增大,给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汉景帝在即位第二年接受了晁错建议,对诸侯王以割地的方式进行削弱,楚王被削去了东海郡,赵王被削去了常山郡,胶西王被削去了六个县的封地。一时间,诸侯各国人人自危,害怕汉景帝削藩削个没完,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在这样的压力下,吴王刘濞趁机借汉景帝削藩之东风,将那些害怕的诸侯王晓以利害,拉入自己的阵营,为后来的叛乱积蓄力量。
晁错的建议使景帝步子迈太大了
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间郡。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
——《史记.吴王濞列传》
当然,汉景帝进行削藩政策本质上并没有错,这是专制帝王进行中央集权所必须走的一步,但汉景帝在处理这问题上却太着急,一来是此时汉景帝刚刚即位,羽翼还没有丰满,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的前提下就着急对诸侯王下手,缺乏前期准备工作;二来汉景帝在削藩问题上太过于草率,仅以削夺土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企图打击诸侯王,势必会造成心怀鬼胎的诸侯王们狗急跳墙,从而酿成大范围的反叛事件。
三·早晚会反——诸侯王并不干净
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选择剪除异姓诸侯王,转而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并与众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而不王!从此,诸侯王的爵位成为刘姓一家的特权。
但特权之下所滋生的必然是腐败与贪婪,刘姓诸侯王因为祖上的功勋而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是刘姓人打下来的,他们就应该享有特殊的权力。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诸侯王们开始放纵自我。早在汉文帝时期,淮南王刘长就在封国内擅自使用天子的仪仗,并拒绝接受中央政府对淮南国的官员派遣,由自己任命本国的官员,制定相应的法律,淮南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到汉景帝时期,这一问题更加严峻,楚王刘戌在国丧期间奸淫宫女,赵王之子在封国内违法乱纪,胶西王刘昂在封地内卖官鬻爵,这些诸侯王所做的事情是纸包不住火的,一旦政府追查下来,那么其结局必然不太光彩。
以刘濞为首的诸侯王本身都有违法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作法自毙的诸侯王们来说,造反只是迟早的事,而他们所做的坏事也成为吴王刘濞拉拢他们的筹码。因此,诸侯王们明知自己早晚会出问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玩把大的,反倒成全了吴王刘濞。
四·老爹不重视——汉文帝埋下了隐患
地方诸侯王割据问题是汉朝自建立以来的一个顽疾,早在汉文帝刚刚即位时,贾谊在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就提到了削藩问题。贾谊认为,贪婪是人的本性,而在巨大权力面前,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诸侯王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权力,其结局势必会走向谋反的道路。因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略,但汉文帝并没有重视,反而因为自己的仁慈,给汉景帝留下了大的隐患。
贾谊给汉文帝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
1.齐王刘襄问题
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等人发动了剿灭诸吕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齐王刘襄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功臣派的私心,刘襄最终没能当上皇帝。而在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也非常忌惮刘襄的实力,于是对刘襄采取了一系列软打击,导致刘襄英年早逝。在刘襄去世后,汉文帝将齐国分给了刘襄的子嗣,但这些诸侯王因为父亲被文帝逼死纷纷怀恨在心,所以在七国之乱中仅齐地的诸侯王就包括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个王,还不包括造反没成功的济北王和齐王。
2.淮南王刘长问题
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淮南王平日里非常强势,甚至发动了造反(当然,淮南王对造反可能有误解,带着70个人,40辆车就宣布造反,结果很快被平息并被擒拿)顾及到兄弟情谊文帝把淮南王流放巴蜀,但淮南王不堪受辱,在路上绝食自尽。可文帝并没有趁机将淮南国废除,而是将他分给了刘长的四个儿子,可这同样也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七国之乱时,吴王曾遣使邀请淮南王刘安一起造反,刘安一直想报杀父之仇,于是满口答应,可他的丞相带领淮南国的士兵开赴前线后却调转枪口攻打叛军,导致淮南王从造反变成了功臣,但淮南王心中的造反之意却并没有消除,终于在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因为造反最终灭国。
淮南王刘长一支造反困扰了汉朝近百年
3.吴王刘濞问题
当初,太子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太子后,刘濞就曾想过造反,对外宣称生病不能入朝,文帝也曾心存疑惑,并查出吴王实际上是在装病,扣押了吴国来京城的使者。在吴国使者入京后找来询问,被告知刘濞是害怕文帝杀自己,文帝在明知刘濞有谋反之意的情况下选择赦免了吴国使者,虽然短时间使刘濞没有造反,却给了他积蓄力量的机会,最终酿成了规模更大的七国之乱。
五·追本溯源——汉高祖刘邦的错误决策
实际上,吴王刘濞的造反问题,早在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就已经出现,高祖末年,因为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导致荆王刘贾被杀,考虑到这里的重要性,刘邦安排了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做了吴王,当刘邦见到刘濞时,突然对他说:”你小子以后肯定会谋反!“吓得刘濞连连磕头,果然,在半个世纪后,刘濞发动了谋反。
刘邦错误的决断是诸侯王造反的问题根源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史记.吴王濞列传》
当然,刘邦当时可能纯粹是吓唬刘濞的,诸侯王的叛乱问题也并非是刘濞一个人的,他只是最大的一个麻烦而已。而的创造者,就是汉高祖刘邦所推行的”非刘姓而不王“策略。本意上,刘邦是在秦灭亡的问题上进行分析,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但实际上,刘邦却错误的分析了,导致给与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在封国内,诸侯王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并且可以拥有大量的军队,还可以自己铸造货币。吴王刘濞能够有底气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当时最富有的人,靠着铸造钱币和晒海水制作食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吴王的地位,包庇吴国的罪犯,用来收买人心,到景帝时期吴王已经有了多达二十万的部队和堆积如山的财富。而这一切,都是当初刘邦所给诸侯王的特权。
结语:
七国之乱实质上是一场筹划了近半个世纪的阴谋,晁错削藩是导火索,景帝误杀加速了这一进程,汉文帝的纵容让诸侯王气焰更加嚣张,而刘邦错误的决定才是他们造反的根本,指望通过血缘纽带来维系地方的统治,这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好在景帝之子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得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七国之乱也给后世之人敲响了警钟,自此后,再也没有王朝在封王时给予诸侯王如此大的权力了,这也是七国之乱积极的一方面。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