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产生中国人才井喷的黄金时代,这不是特例,同时期的希腊也是如此。这个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等提供了人才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诸侯国竞争激烈,为了生存下去,各个诸侯国也求贤若渴。我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春秋战国具备了能人志士,英雄豪杰的诞生的土壤。
一,人才滋生的土壤,充分的学习时间。
生产条件的改变,铁器和农业生产工具的运用,导致物质相对于以前丰富了很多。平民和贵族阶层产生,分化。很多有了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二,人口的快速繁衍,为人才的诞生提供了庞大的基数。
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生育的增加了。医疗条件也慢慢改善,不断对医学经验的总结,慢慢积累比较全面的知识,产生了第一批医生,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医和,扁鹊。诞生了伟大的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等。直接的后果就是巫祝治病逐渐减少,医生登上历史舞台,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迅速增长。这为人才产生奠定了庞大的基数。
三,学校的建立和贵族本身的知识传统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有了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但平民还是无法靠自己学习的。只有贵族才有这个条件。但自齐恒公靠管仲改革始,就开始建立学校,也有了老师这个职业,比如孔子就是一个著名的老师据闻有72门生,3000学生。有了培养机制,人才井喷也只是时间问题。稷下宫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校。
四,门客的盛行使人聚集,交流频繁。
门客的盛行吸引了大量各种人才,,特别是战国四君子。各种人才只要技有所长,哪怕鸡鸣狗盗之徒也有用武之地。
五,马车,马鞍等的发明,为人的交流,战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
马车对人的解放显而易见,如果还是靠步行,许多事情都无法完成。
六,虽然经济发展,但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不聊生,又残忍暴戾。为了生存,爆发了惊人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事频发,残酷,一旦失败,极有可能被杀,或者沦为奴隶,地位地下。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人。而这并不罕见。沦为奴隶,除了地位低下,还有可能在大人物死后沦为陪葬。此时的活人陪葬盛行,多的陪葬活人达到数千人,而战俘,奴隶就是常见的活人陪葬。秦穆公死后竟然用了奄息等177名贤者陪葬。
可见,贵族,平民奋力向上既是为了美好生活,更为了生存。生存的压力恐怕比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大。
第二方面,诸侯国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对人才求贤若渴。
各个'诸侯国为了在强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下去,真是求贤若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种获取人才的态度犹如投了一颗大炸弹,吸引了当时所有人的目光。给与当时人的吸引是无与伦比的。
非常著名的比如,秦国五张羊皮购买百里奚。范睢,张仪等都最终得到了某国的重用。
这种状况
,给了各类人强烈的信号,你只要有能力,就有你用武之力,不管你出身,不管你地位,不管你职业,不管你国别。只要能为诸侯强盛,无不欢迎,并给予重用。给予富贵,权力,美女,金钱。比如百里奚只不过楚国的奴隶,而且年纪很大了,可是秦王听说了,立即采取行动,百里奚来到秦国后,看见白发苍苍的百里奚,虽然有所犹豫,但很快给予重用。秦汉的别具一格用人才真是叹为观止,这在现在简直不可想象。就像刘邦都没见过韩信,当时韩信也只是一个小官,就因为萧何的极力推荐,立即隆而重之正式拜为大将军。当然这是题外话。
于是,各类人士纷纷展现自己的才华,著书立学,周游列国,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以求重用。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当时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那么长远的考虑,也没有那么高大上,也就是在春秋战国这个职场获得工作单位,并没有为我们后人筚路蓝缕,创立系统知识的意思。唯一的目的就是学好一身本事,卖与诸侯家。'这时候的文化灿烂只是争夺展示机会的必然结果,然后不经意间留下来了我们认为的遗产。其实,据屋里开飞机的瞎猜,诸子百家各位大家一定在想,我尽力了,不知道打动了哪位诸侯。就像那些电视应聘的人在想我打动了哪位评委老师呢?
但是毋庸置疑,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文化范式一旦创立,就融入了民族血液,'铸成民族中坚,是抵御外来侵犯的最后一面'闸门。中国五千年的屹立不倒与有自己的文化范式大有关系,因为打垮一个人身体很容易,打垮一个人的精神非常困难。春秋战国文化如此繁荣即使经历焚书坑儒,仍然存下大量文献,足以证明此时的包罗万象和蓬勃气息。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