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社会用人的要求是大学教育的标尺。很多大学生出了校门其实啥也不能做,等于拿了一块敲门砖重新投入到社会的大熔炉里再次深造。为什么不能按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呢?比如学财务的要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实践,每个学年要有固定的时间来做实习,由学校老师带领,并打分。这样的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会深受社会欢迎。学校在社会中的名气会越来越好。这样学校就有了自主招生的资本。
在自主招生时,大学可以按照本校的学习要求侧重于学生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也就是高中生的某些出重的素质,这样高中的教育就会有学校愿意来做素质教育了。
以上的教育模式一直可以延伸至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学生、教师、家长就不会天天为分数而团团转了。团团转的是校长,没时间去应酬与教育无关的事了,他们每天要考虑学校要如何提高教师的能力,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搞哪些方面,侧重于什么,什么是学校的特色学科等等。
其实,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好弄反了。从孩子出生就讲究起跑线,一技之长等等,给孩子的一切都是跟风,不是从孩子的天赋入手,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盲目追求高分,但孩子动手能力非常差,情商也非常差。社会需要会做事的人,不需要会做题的人。
出了大学的门才发现,我最喜欢做的事是这些,我最有可能做出成绩的领域并不是我大学的专业所学。这个时候不是没有了开发自身素质的环境,就是没有了时间,重要的是一旦过了二十岁往往学啥都不能再专心了,俗话说二十不学艺。一句话,现在的大学教出来的都是作坊做出来的产品,整齐划一,而非大量雕刻出来的精品,各有千秋。民国后无大师就是这个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