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开始?
学习一定是要依著本性,找到适合的风格、顺眼的字帖、可以遵循的老师,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寻找,并且要用心思索,绝对不要人云亦云,蒙着头去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并且会将原来的热忱渐渐的浇熄。
我自己是比较喜好二王风格,但是早期并不是这么明确的了解,所以全面通盘的学习是让我能知晓各种风格的差异性,这需要越早越好,而且时间不宜拖太长,所以大量的全面学习是初学者所要留意的,如果在跟老师学习中,就需要自己加强练习各种法帖,不要老是靠人家来教,除非你是有专门的老师来时时注意你的学习,否则只能多靠自己了;但是如果已经有点年纪,可能就无法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全面学习,那就要跳跃的学习了。
临摹是第一步
书谱有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想办法看清楚每个笔画的细节,包含起笔的角度、轻重、速度等等,乃至于过程、收笔,以及连续下一字,都需要留心。绝对不是大概就好,动不动就要表现自我,这种阿Q精神,其实是种逃避及鸵鸟心态。
多看好的书论,将法帖仔细端详,想尽办法看出每个细节,这样才有可能写得跟原帖一样(目标),什么是好的书论,这需要自己去判断了。
临帖的方式,以隶书来说,我先将重要的乙瑛、史晨、礼器、华山等都练习,参酌清人的临帖及书论,最后才看看现代人的作品,找出适合我的用笔方式,偏向朴拙的质感,是我较喜欢的质感,因为汉隶都是刻本,而从后代的临摹,大概可分成光滑与朴拙两种,邓石如就以表现光滑厚重为佼佼者,而我比较喜欢如杨岘般的斑驳质感,这是在全面学习后再来做判断,不要一开始就下评断,这样往往会有遗珠之憾的。
将临摹范围缩小一些,以楷书倪宽赞为例,拜现代科技之便,我会将字帖扫描在iPAD,随身带著看,放大看每个细节。比如横画,就有七八种起笔,遑论中段及收笔的变化,注意其中的不同,一定要先能够写出来,这绝对是必要的精临,像了之后(可能要半年以上),就要开始去想想禇先生为何要写成这样,是纸、墨、笔的问题?还是心情层面的影响?这裡面绝对包含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层面的事,如阴阳的变化、中庸的精神等等。
每当故宫展出此帖,我必定会前往朝圣,跟它近距离、面对面的对话,一笔一画看著真迹,想像它实际可能的书写状态,往往是半小时,乃至于一小时是盯著一帖在发呆式的凝视,因为没有影本可以如真迹的真实感,里面的飞白、涨墨都是在传递著各种用笔的变化。
有个重要的观念绝对不能偏离-----与古为徒。
在没有完整性的书写习惯之前,好的法书就是对的。就像小时候,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等到临摹到一段时间,可以有点判断力时(记得多看书论),就像初中时期,开始会有叛逆性,常以为写字不过如此尔尔,不过当字帖盖起来,就完全是荒腔走调,惨不忍睹,所以只好乖乖的再临摹,如此反覆,换帖,複习,跌跌撞撞几年,大部分的字帖都写过(应该有30-40)帖吧!可是每当要自运,骗骗外行人还可以,对于内行人,或是对照古帖,又是嗟叹万分---怎么差这么多,临摹是没有结束的时限,是一辈子的事情。
学习书法一定要遵循楷,行,草之顺序?
“世说新语”有句话“会心处不必在远”使人心领意会的事物,不一定到到远方才有。学习书法关键是对那一种书体有感悟。就有抉择那种书体书写。对于过去的看法,是有一个顺序先学楷,到行书草书。
纵观书史,草书与行书都是在隶书后就形成了。因此学习草书,也无不可,但是有一条,必须有一定的笔墨基础,学其书墨的运笔能力。草书习练也要从草书的用笔上,体验八法最基本的笔画的熟练。换言之。草书中也有楷书的八法之能。
故草书境界比较楷书要有难度。行书介于楷草之间。所以没有楷的规矩与草书境界。亦不容易写出行书。
寻找与草书的渊源,隶书之变,章草。所以学草书,习练隶书,达到入草书之境。
今草是王献之从晋代行书中而来。唐代孙过庭的草书谱,继承了晋代草书而得心应手。
所以草书的基础,章草而入,逐渐变为今草,到狂草。
由此建议书写隶书,隶书是结体比较规整。从隶转为章草。从章草转为今草狂草。不一定非要楷行草的老传统的模式。
当今转入隶书魏楷书,都有容易上手。学习由源头的顺序而来学书法。更具合理。楷书的用笔结体都是法度非常严谨,无童子功难以实现楷书的魅力。
源头为古意书貌,朴实无华,自然而然,法度差一些,学习由易到难学习,也是一种客观规律。楷书是各种书体的结晶。非常功夫才能入门。
总之心领意会的书墨形式,才容易切入。由浅到深的学习顺序。会有畅然状。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