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事,在春秋时期已经变了。很多人嘲笑宋襄公迂腐,但是在春秋早期战争就是一种贵族式的,其实和欧洲所谓的骑士精神差不多,都是非常讲究所谓礼节的。
宋国其实是殷商的后裔,宋国的国姓是子,是殷商徽子的后裔,宋国的地位也非常高,是公爵,齐国才是侯爵了。孔子姓子,他其实也是殷商后裔,他的祖籍也是宋国。作为前朝遗民,宋国常常被当做嘲笑的对象。就连宋国自己人庄子,也不放过嘲笑宋国的机会。
比如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宋国有一个商人,打算把帽子卖到越国去,但是越国即没有戴帽子的习惯,那里的天气也不舍和戴帽子,所以赔的一塌糊涂。
但实际上宋国在打仗的时候是最重礼节的,在《左传》中提到这么一个故事,宋国一个大夫狂狡在和郑国交战的时候,追逐一个郑国的士兵,那个士兵慌不择路掉到了井里,狂狡让他抓住戟柄把他救了出来,那个士兵被救了以后,一看手里还拿着戟,于是就把狂狡俘虏了。
如果我们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宋襄公这个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信守承诺,勇敢坚贞不屈的人。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但实际上宋襄公是宋桓公的次子,宋襄公想要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庶出的兄长目夷,目夷听说以后坚决不受,甚至跑到了卫国。
在宋襄公继承王位后,把目夷封为丞相。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各国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经常发生动乱,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受害者,齐桓公最后被活活饿死也是因为五公子之乱。上层的争斗,真正受害者还是底层的百姓。很多国家就是因为继承不稳导致的亡国。宋襄公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了。
宋襄公因为这件事也赢得了当时诸侯霸主齐桓公的尊重,齐桓公邀请宋襄公在葵丘会盟,齐桓公并没有因为宋国弱小而轻视宋国,他甚至把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后来宋襄公果然没有辜负齐桓公的期望。
在齐桓公后期,五公子之乱,太子昭被迫逃出了齐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想起来父亲曾把自己托付给了宋襄公。于是太子昭来到了宋国,宋襄公号召诸侯讨伐齐国,护送太子昭回国继承王位。但是由于诸侯惧怕齐国的强大,都不敢参加,只有一些小国象征性的派了一些人。但是宋襄公并没有放弃,宋襄公亲自带着兵马,讨伐齐国。
而齐国人本来就对公子无亏和刁竖,易牙不满,齐国人杀掉了公子无亏,迎接太子昭继承了王位。宋襄公也因为这件事名声大噪,逐渐有了诸侯盟长的地位。太子昭继位后,齐国诸公子又发动了叛乱,又赶走了太子昭,宋襄公再次发兵击败齐国,把太子昭重新扶到王位。
宋襄公会盟诸侯于盂地,与诸侯约定不带军队,这也是诸侯会盟的惯例,但是楚成王却埋伏好了军队,扣押了宋襄公。楚国想要利用宋襄公讨伐宋国,宋襄公却把国政托付给了目夷,立目夷为宋国新国君。让楚国无机可乘,还白白的丢失了信誉。单单这一件事,宋襄公就不知道高出后世皇帝多少层次。
后来在泓水之战,宋襄公不愿半渡而击,不擒二毛,不重伤,不逐亡,仍然固执的瑾守君子之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信守承诺,威武不屈,坚守道义的人,被人嘲笑了数千年,其实在《春秋公羊传》中对宋襄公的行为还算是肯定的态度,《春秋公羊传》的评论是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但是在后世的史书中全部都是对宋襄公嘲笑,我不是说宋襄公做的对,但是从宋襄公的遭遇来看,从春秋时期道义已经堕落了。首先破坏规则的楚国,楚国伐随的时候,随说我无罪,楚说我蛮夷。卑鄙是卑鄙者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者的墓志铭。
到了战国时期,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当年号称蛮夷的楚国被张仪翻来覆去的玩弄,流氓碰上了无赖,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为宋襄公讨回了公道。规则一旦遭到破坏,那么很快就会蔓延开来,因为大家都尝到了破坏规则的好处。
其实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不守规则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于守规则的人,我们应该是君子之争。但是很遗憾,自从规则被破坏以后,君子之争没有了,只剩下针锋相对的破坏规则。
气节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外界的强力压迫之下仍旧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和真理。而汉朝并没有淡化这种“重气节、轻生死”的性格,仍旧有着一批士人为了自己的气节而弃生死于不顾。下面就举几个例子证明汉朝士人气节的高尚:
一:持节郎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俘,不曾投降。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羁押匈奴俘虏前往匈奴归还,但是苏武的使团在逗留匈奴期间参与刺杀单于未果。匈奴在审讯使团期间,苏武不堪受辱自杀未果,单于多次派人进行招降却被拒绝。匈奴无奈,只好将苏武放逐到北海牧羊,经历二十年的痛苦生涯终于归汉。
二:东汉将军耿恭。耿恭在东汉重新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率领军队镇守远离长安的金蒲城,没有支援,难以获得补给。金蒲城是东汉设立在沙漠中的一颗钉子,但是却不是很牢固,所以不断有匈奴散兵的进攻。在匈奴集结了数万人的军队准备将金蒲城一举拿下的时候,耿恭率领部下在城中坚持了一年之久,没有支援,没有粮食,没有投降。数千人的汉朝军队苦受金蒲城一年,直到汉朝支援部队解围的时候只剩下了二十八人!
三:博望候张骞。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前往西域了解大月氏的情况,准备联合大月氏一起进攻匈奴。但是张骞一出塞便被匈奴俘虏,一待便是一年多。随后张骞找到机会出逃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经过数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大月氏,此时的大月氏却已经不想复仇。张骞只好返回汉朝,在回去的路上又再次被匈奴俘虏。这一待又是一年,张骞趁着匈奴内乱又再次得以逃脱。张骞出塞时带着一百多位随从,但是归国时已经只剩下了两位。历时13年,虽九死一生,数次被俘,张骞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还替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贸易。
(张骞出塞图)
由这些汉朝优秀的人物可以发现汉朝的文人士族也同样具有“重气节、轻生死”的态度,他们这些人既是汉朝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想要了解更多深度回答?快来关注罗马纳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