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红楼梦是一部神话小说,受胡适新红学百年来的严重误导,很多人以为《红楼梦》是一部涉及江宁曹寅家世、曹雪芹自传题材的风月小说。殊不知,这是完全错误的!它开篇便是从神话女娲氏补天叙起。女娲氏将剩余的一块补天石丢弃在青埂峰下,于是便引出了一段补天石被一道一僧点化成通灵玉,带下人间的传奇故事。收尾依然是神话,补天石在游历了一番人间后,重新回到了天上……
其实,又何止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天上的神仙呢?而是金陵三十六钗,连同贾宝玉,甚至包括甄士隐这些人等等,全部都是天上的神仙!他们正是一道一僧口中的、从仙界下凡的“一干风流冤家”。所以在劫终之日,这些人最后是要全部回到天上太虚幻境里去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述是符合原著的。所有这些,说明《红楼梦》本身是一部神话小说。它并不是什么江宁曹家事。当然,这是作者借玄幻故事,演绎清宫秘史罢了,这是另话了。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砚斋说了两句颠覆性的话,彻底颠覆了对红楼梦是风月小说的定性。也彻底让什么江宁曹事,像皇帝的新装般裸奔了!脂砚斋说的第一句是:“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说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恐怕很少人知道红楼梦其实是用两条线写的。一条叫明线,一条叫暗线。明线就叫“假语存”;大旨谈情!暗线就叫“真事隐”。刀光剑影,皇权之争!这个在开篇的序言,就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明白什么叫“满纸荒唐言”。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脂砚斋用了“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等语句,赤裸裸地揭露“风月情浓”仅仅是红楼梦表面的假象,实际上红楼梦还有背面的故事。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双面镜。而且它的背面才是真相,才是作者为什么哭成此书的原因。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天下人”推为望族的贾府就是大清皇族也!
第三回:“自上了轿..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宁国府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荣国府是三个大门,还都是皇帝下旨建造的,而且宁国府和荣国府是挨着的,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不是故宫的天安门和西安门么?看不出来贾府是皇宫的人那是智商有问题,看出贾府是皇宫的人又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人那是人品有问题!
后40回文风和前80回略有差异,是因为石头记前后写了约十年,人由年轻变老,性格是会变的。
曾经年少轻狂,转而稳重老成。特别是在遭遇重大打击时,尤其的苍桑感,再也乐不起来。弘暟在写红楼梦时年龄40岁,红楼梦完稿时约50岁。期间发生了其父胤禵死亡等事件。
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原作者真迹,就看后四十回背后故事的内涵,即伏线,这个伏线是外行人续不出来的!而程高本的大结局,“贾宝玉”最后重新变回石头,和甲戌本开篇的“贾宝玉”这块石头投胎下凡,形成了高度完美的前呼后应,堪称巨笔。在程甲本的后四十回中,王熙凤,秦可卿,甚至鸳鸯、尤三姐等都出现在太虚幻境里。表明程甲本是原作者真迹。
九十七回按书云:……李纨听了,..青女素娥..北邙乡女。..潇湘馆的门口。此处“青女”指的是神话中的霜雪之神。而“素娥”是嫦娥的别称,林黛玉被比喻作“青女和素娥”,表明身份非同寻常。更关键李纨竟说“林黛玉死后也要做北邙乡女”, 它号称“帝王谷”也。再次证明林黛玉正是帝后,同时还表明后40回只有原作者才会如此默契,也是原作者大手笔,系真迹也!
高鹗则在《红楼梦序》说:“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程伟元字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日:‘此仆数年来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创捌,公同好,予闲且惫矣,盖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文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裹其役。”一句话,高鹗重点整理、修辑和补笔的后四十回,还是出自作者之手。
认定120回是完璧,不存在续本一说呢?这是因为在甲戌本中,......茫茫大士对石头说“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此段丢失了四百二十九字的句子只存在于甲戌本,其他版本全部没有。这段文章就是说石头“在劫终之日,还得变回原来的面目,回到原处!”经查,程甲本第一回也没有该句,这意味着高鄂和程伟元并没有看过甲戌本。因为它和大结局那句“宝玉的去向,最终回归青埂峰复原本质变回石头”前呼后应!!
程甲本在大结局,补天石和神瑛侍者两者之间这层关系:一个是灵魂(形),一个是肉身(质),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即形质归一)。第一百二十回。雨村道:“既然如此,现今宝玉的下落,仙长定能知之。”士隐道:“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又复稍示神灵,高魁贵子,方显得此玉那天奇地灵之宝,非凡间可比。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正因为补天石和神瑛侍者是一体的,所以当“俗缘已毕”时,一僧一道,遂一左一右夹住宝玉。催着贾宝玉快走,将贾宝玉(神瑛侍者)带回青埂峰交割,以完成当初在补天石下凡前,达成的协议“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妙玉在扶乩时即已交代:“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原来“通灵宝玉”(灵魂)又跑回青埂峰了。
《红楼梦》里,脂砚斋更是多处明确指出作者是“王孙公子”和“清种”。比如:第五回,脂砚斋指出:“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情种,谐音“清种”。脂砚斋在“情种”后批曰:“非作者为谁?”,这几个字直指作者是“清种”。第十二回,脂砚斋再次指出:“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青冢,谐音“清冢”、“清种”。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兄!
首先说结论,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高鹗功德无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后面四十回的《红楼梦》会能够入选“四大名著”——没有一个完整的版本,《红楼梦》恐怕早就如同一朵小小的浪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高鶚,也是名头不小 ,进士出身;翰林院伺读,中举以后和程伟元(出钱搜集《红楼梦》残稿) 抄写、誊印合作完成了全书。
毋庸置疑 ,后四十回基本符合曹雪芹原著的精神,即《红楼梦》以悲剧的形式结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落得个白茫茫一片。
第二,和前面曹雪芹写的深度和广度一样,续书也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白了,在两个部分之间,基本上完成了无缝对接(没人告诉你,很难看得出这是续写的)
第三,续书后四十回在艺术成就上和曹雪芹当然不能相比,但是与其它续写《红楼梦》的相比,显然又甩了几条街。
后四十回写贾府败落,大故迭起,扣人心弦。宝钗婚、黛玉死、这样描写的艺术表现确实不俗;有人说后四十回对贾母的描写过于刻薄,不如曹雪芹原著的含蓄,其实原著中写贾母纵容凤姐 曹雪芹也是不赞同的。
要说败笔也不是没有。续书最大的败笔是“思想性”。与高鹗将前八十回中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和儒家伦理的内容洗白了。
后四十回来了个“兰桂齐芳”、“家道复 兴”的尾巴,为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进行了“整容术”,这一点是不符合原著精神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