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试写过《兰亭序》与《祭侄文稿》的品读感受,总体认为,排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读该类作品,应结合当时的朝代特征,以历史唯物观去解读,应该更为妥当。
晋、唐两个朝代,这是书法史上的两个高峰,本属一脉传承,但从技法到美感风格、从书家个性到时代风尚,都有明显的区别。从作品上来看,两部巨作足以让人研究一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位列天下第一、第二行书,历代书家所推崇备至。你说怎么来评价这二者?谁第一、谁第二怎么来评的?依据是什么?我在临习的时候,仅仅只能从点画、墨色、结构、布局这些方面,来揣摩作者当时的性情,这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以历史唯物观的角度去看,就打开了眼界的大门。
魏晋时期,士人崇尚妍美,男子涂脂抹粉也是常态,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小鲜肉”吧,也有些病态。相传美男子之一的何晏,因为皮肤白,曹丕怀疑他施了粉,于是想试探一下,大热天赐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吃,何晏吃完了一脸都是汗,于是用红色的衣袖擦拭,擦完了肌肤也是一样的白嫩,曹丕这才相信,所谓“朱衣自拭,色转皎然”。王羲之写兰亭的时候,就在这么一个时代,一个聚会活动,大家都喝了点小酒,微醺时分落笔成文,虽然痛快淋漓,却也不失婉转迤逦,你看他”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为流殇曲水映带左右“,完完全全还是一副寄情于山水田园的情怀在里面。兰亭位列历代行书第一,窃以为,更多的还是沾了右军本人书法技巧的光,以及后世的追捧。
再看颜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另一番意象了。该文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颜鲁公可是文武双全啊,下马为官、上阵杀敌,干的那可是杀人的勾当!这样的人,他是绝不可能写出兰亭序那样的美妍细文的,他的笔只会如刀枪剑戟!纵情驰奔!睥睨天下!时至今日,你仍然可见《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类似的还有后世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以及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所以我们通过多方了解二者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作者身份性格、甚至师法传承等等因素,对书法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个层次,同时因为涉及的广度关系,还增加了理解的深度。
那么,怎么看待王珣的《伯远帖》,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王羲之大家都认识,他的兰亭序更是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第一书,但是提到东晋的书法家、文学家王珣,可能好多非书法专业的朋友都非常的陌生,但是他的传世名篇《伯远帖》的大名却如雷贯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珣的书法。
这件《伯远帖》是王珣问候朋友病情的信札,后世将这件作品称为神作,甚至在某个时期,这件作品的评价都超过了《兰亭序》,同时,《伯远帖》也是乾隆最喜欢的书法作品之一,被他收到了三希堂,是他最喜欢的三希之一。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书法家,看得上的书法家寥寥无几,一生之中能够让他佩服得书法家更是风毛菱角,就连赵孟頫的书法都难以让他赞美,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超越赵孟頫。
但是当董其昌看到王珣的书法作品的时候居然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王珣的书法有如神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并且认为王珣的书法“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
当然王珣的书法在整个书法历史中知名度上相比《兰亭序》还是差很多,书法本身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能评价出自己最喜欢的书法作品,非要搞一个最好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就小编个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高度、艺术高度都要高于王珣,你们认为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