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 功高震主

韩信的死,历来被视为一大冤案,其死因通常被认为是,功高震主而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于是兔死狗烹成了必然的结局。 不过,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1.韩信之死 历朝历代,皇帝屠杀开国功臣的行为是一种常态,其中,武将被斩杀的比例远远超过文官。道理不难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皇帝自然对掌握军队的武将最为担忧。 武将的功劳越大,威望越高,对于新王朝来说,他潜在的威胁就会越大。为了政权的稳定,皇帝越想除之而后快。 汉初的武将中,韩信的军功第一,而且远超其他人。从最开始的暗度陈仓占领关中到最后的垓下之围消灭项羽,刘邦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几乎都是韩信的功劳。其情形正如北宋司马光所言,“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如此的功劳,自然引起刘邦的猜忌:一旦韩信有心造反,那天下还能是刘氏的天下吗?因此,为了新生王朝的稳定,刘邦不得不除掉韩信。 于是便有了这一幕: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联合萧何骗杀于长乐宫之中,时年仅35岁。其后,朝廷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三族全部夷灭。 以上是人们对韩信之死的通常看法。不过,仔细阅读这段史料后,我发现真相没那么简单,至少有两大疑点: 其一,刘邦真的是幕后真凶吗?其二,韩信之死仅仅是因为功高盖主吗? 2.幕后真凶 对刘邦不是幕后真凶的怀疑,并非无的放矢。 其一,时间蹊跷。 汉高祖六年,韩信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在云梦巡狩的名义召见诸侯,随后将毫无防备的韩信当场擒拿。如果要杀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但刘邦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韩信带回到京师看管起来。随后又赦免了他的罪过,只是将他贬为了淮阴侯。从此,韩信便以淮阴侯的身份生活在京师之中,一直到汉高祖十一年被吕后所杀为止。 从汉高祖六年到十一年,五年之间,刘邦有大把时机可以安全无忧地除掉韩信,但他都没有去做,而是偏偏选择在自己外出征战、京师空虚的时候去杀韩信,这可能吗? 难道是刘邦害怕担负无辜杀害功臣的恶名?作为一个有名的流氓皇帝,名声之类的根本不在刘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疑点。 其二,动机不足。 刘邦的屠杀功臣,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主要集中于他所分封的诸侯王上,即彭越、英布、臧荼等人。 其余的功臣,无论是文臣如汉初三杰之二的萧何、张良,还是武将如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都基本安然无事。 显然,与其说刘邦屠杀功臣,不如说他是屠杀诸侯王功臣。原因在于,当时的诸侯王国权力非常大,几乎就是国中之国。刘邦自然担忧所分封的诸侯国会尾大不掉,进而威胁汉帝国的稳定。 可以说,是否功高盖主并非刘邦杀人的核心标准,这也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人最终都安然无恙的原因。 因为他们爵位最多不过列侯,其封地少,而且大都在中央直辖的郡县里,受国家的直接管辖,无法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对帝国没有那么大的直接威胁。 所以,当刘邦将韩信的封国及兵权剥夺,只给他一个淮阴侯的空头爵位后,韩信其实对帝国已经没有致命威胁了。 很简单,韩信所拥有的只剩下一个虚名而已。名声这东西,大部分时候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是刘邦一直没有对韩信下手的重要原因。 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论,刘邦虽然对韩信有些猜忌,但他恐怕并没有杀死韩信的打算。而杀死韩信,应当是吕后的自作主张。 问题来了:吕后为什么要这么做? 3.命案真相 奥秘在于四个字:树立权威。 西汉初期,皇权还相对弱小,远非汉武帝以后可比。当时,国家存在着三股政治势力分庭抗礼,即宫廷皇权、军功阶层与诸侯王国。 诸侯王国势力的庞大,不用多说。主要说下军功阶层。所谓军功阶层,指的是除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外,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如周勃、灌婴之属,他们大都来自刘邦家乡。 西汉初年,这些人在中央政府有着巨大的话语权。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下面这件事。 吕雉刚死,周勃、灌婴、陈平等人便迅速地将吕氏一族连根拔起。并且,为了永绝后患,他们不仅废除了吕雉所立的少帝,还干脆将惠帝一支抛弃,转而从汉高祖的儿子中选择新的皇帝,其名义是现即帝位的少帝和各位王子都不是惠帝亲生。 周勃等人如此的行为,情形与赵高立子婴类似,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以至于当他们说要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时,代国国内的大臣一片反对声,都认为这是一件阴谋。 从上述事件不难看出军功阶层势力之庞大。而诸侯王国与军功阶层势力的强大,反衬的便是皇权的相对弱小。 吕后杀韩信,时间是在汉高祖十一年,距离刘邦的去世已不足一年,而此时的太子刘盈不过十五岁,正是所谓主少国疑的时刻。如何保证刘邦死后,皇权能够稳定传承,是吕后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怎么做?在吕后看来,首先要做的便是确立自己的政治权威。而确立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杀人,并且,杀人必须要拣硬柿子,否则便没有震慑效果了。 韩信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道理很简单,其一,他功劳最大,杀了有效果。其二,政治上他属于孤家寡人,杀了后不会人人自危,进而引发军功阶层的集体反弹。 同时,联合萧何杀韩信更是个一石二鸟的好主意。这样的做法不仅树立了自己的政治权威,而且还把萧何紧紧绑到了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大功臣的忠心辅佐,对自己的统治是一个绝对的利好。 当知道韩信之死的真相后,我们就会明白,韩信并不是非死不可。因为吕后之所以杀他,为的是树立自身权威,以确保刘氏天下的稳定传承。 如何逃过一死呢?韩信要做的就是像后来的陈平那样,赶紧向吕雉输诚,具体办法或者是结成姻亲关系,或者是走萧何的路线,诬陷一个功臣谋反以献上投名状。这样的话,小命可保,甚至迎来事业第二春也是有可能的。

死于谋反。

罪名一:擅发兵功齐,坑害同僚。

罪名二:强索王爵。

罪名三:不听号令。

罪名四:招降纳叛。

罪名五:行县邑,陈兵出入。

罪名六:结党营私,图谋作乱,。

此六条,任意一条都可以定其死罪,况且六条之多。

ps:

1.罪一在韩信死之前,高帝并不知情,而是在伏法之前供出蒯通,而蒯通被捕后才被供出来的,其后韩信以【齐人多变】为由索要王爵,高帝虽觉不妥(以为是齐人主动背叛汉营的),仍许之,其后收回兵权改封楚王,并没有提及韩信的罪状,然韩信仍不知悔改,到了楚国仍然小动作不断。

2.罪四罪五最为严重,而且是一体的,韩信事实上是孤身王楚的,那么他何来的精兵出入县邑呢?那是因为韩信招降了项王的败兵,韩信多次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也致使项党认为韩信可以争取,钟离昧只是韩信招降项党的其中一个代表而已。

3.韩信被擒后,贬为淮阴侯,高帝赦免了他先前的罪行,仍可以出入自由,甚至可以上朝,说明他的官爵并没有被罢免(韩信曾任相国,萧何在韩信死后才升任相国,可以相信此时韩信的职位就是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帝希望把他留在身边断绝他的异心,此恩不可谓不深厚,然韩信任然不思悔改,图谋不轨。

4.韩信谋反暴露是由于其舍人得罪了他,韩信欲杀此舍人,舍人的弟弟向朝廷告状。韩信此人极度擅长隐忍,脾气应该不错,舍人犯了什么错韩信一定要杀了他那么严重?乃是由于舍人发现了韩信谋反的事实,可能想劝说韩信不要造反,因而得罪韩信欲杀之后快,可见其谋反并非空穴来风。最后吕后用了诓骗的手段把他骗入宫,就是避免“恐其党不就”,其谋反已经是箭在弦上,但吕后“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这才把韩信收拾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07月16日 10:25
下一篇 2022年07月16日 10:43

相关推荐

  • 历史上由于“功高震主”被杀之人比比皆是,如何才能避免被杀呢

    谢请!告老还乡,杯酒释兵权,多置田宅,夜夜笙歌,不问世事,装聋作哑。伴君如伴虎,卧榻侧畔岂容他人鼾睡,成王败寇,盗钩者诛,盗天下者为帝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最为著名。刘伯温神一样的聪明人,到后来还是死于朝廷斗争,一般人想诸葛孔明一样全身而退,实在不容易。伴君如伴虎,君心难测。这些都…

    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