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为了激励士兵杀敌,都会设置对应的军功奖励。比如西汉名将霍去病曾率领800轻骑兵深入匈奴境内,斩杀匈奴2028人,功冠诸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一场战争的杀敌总数或许可以在战后清点出来,但具体到个人的杀敌数是怎么来的?
首级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秦国商鞅的这个政策,给了士兵一个快速晋升爵位的机会。只要你斩杀一名甲首,就能获爵一级,良田一顷,住宅九亩。是不是觉得很容易,不要误会了。“甲首”可不是普通的士兵的人头,而是敌方的甲士,说白了就是坐在战车上的贵族士兵,不是跟着车后面的卒,这些卒通常是他们的奴隶或随从,杀了这些卒是不计军功的。
那么问题来了,战场作战讲究机动性。斩杀了人头怎么安置呢,于是有了这一幕,“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左手提人头,右手挟着俘虏,听起来很威风,可大大削弱了接下来的战斗力。
割左耳
当战争规模较小时,为了收集战功,可以取敌人的项上人头,此时为“馘”;但当战争规模较大时,收集人头会严重影响士兵作战,因此采用割敌军阵亡士兵的左耳计数,即为“聝”。还记得《神雕侠侣》里杨过送给郭襄的三份生日礼物,第一份礼物便是两千只蒙古兵将的耳朵。
取敌方首级和割耳朵来统计战功都有其弊端,先不说首级不方便携带,为了抢首级互相残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割耳朵就更不必说了,谁知道是谁的耳朵,这样就得制定新的统计方法。
专员统计
到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解决,专门安排专员,制定了斩首功的获取方式和分配。从原来的个人军功转化成团队军功,战争结束后,由专员负责清算军功大小。人人有份,就连没有上战场的后勤也有份。同时禁止抢人头,规定各司其职,违者军法处置。这样一来,恩威并施,赏罚严明,就有效地提高了作战力。
古代作为统计战功的方式其实过于血腥,当年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他的部队经常打败倭寇以后,总会让这些鬼子残余势力跑掉,以至于后来他发了一个命令,不许在割人头。
因为古代统计战功多是以人头计算,追敌追得好好的,看见一个尸体之后,大家无比兴奋,冲上起疯抢(那可是钱啊)。后来被火烧死了好些倭寇,被赶紧湖里冻死的也好些,明军还是冲进火场,下进冰湖,把他们的头割下来(这头可以升官发财啊)。所以在古代也会出现很多杀良冒功的人,杀的都是老百姓,把头割下来 ,血淋淋的也不好区分。
因为在战场上海要追击敌人,所以打起仗来你扛着个脑袋打仗实在不像样,因此一般的选择是,人头为据,耳朵为凭,割耳朵方便得多,等打扫战场的时候再割头。因为朝廷还是要人头为准的,割耳朵只是作战方便,最终论功行赏还是得靠人头。
而将这一奖赏制度发挥最好的是秦军,在秦军部队中,不讲出身,只要有能力,只要有有本事之人,可以在部队迅速崛起,部队是最好证明和升官发财的地方。奖赏的制度也有两种,你可以靠着人头升官,也可以拿去换钱,在秦朝,一颗普通士兵的人头换成现在值3000到5000人民币。而如果要进级,二十级军功里,可以进一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是商鞅变法之后实行军功爵制士兵通过计算砍下的首级的数论功行赏封功进爵。因此这就激励了士兵去清点以杀死了对方的士兵的人数,且以人头来计算。
当然,商鞅变法之后这种军功爵制导致出现了很多士兵在战争结束后抢人头的事情也是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死亡人数的统计是以战胜国的数据来说明的。因为一个国家战胜之后他们需要鼓舞士气,是他们的国民,他们打了胜仗,并且需要去打扫战场,那么打扫战场的同时就会轻点对方士兵死亡人数。
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战胜国在战争胜利后,为了鼓舞士气和欺骗国民,故意夸大对方战败国的士兵死亡人数。
虽然这种统计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也会遗漏出现纰漏,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统计死亡人数的方法大抵是这两种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