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的回答,有的说庞统被高估,这是不对的,庞统的才识被众人公认,包括庞德公、司马徽、江东名士、诸葛亮、刘备,这些人不会共同看走眼,庞统主要是英年早逝,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有的说马谡被高估,这也不准确,先不说马谡是有一定真才实学的,南中攻心计就是例证,而即使马谡被高估,那也只能说诸葛亮对他的高估,而不是历史高估了马谡,历史基本上有共同的看法,没有认为马谡是三国时代一流的谋士。
有的说诸葛亮被高估,那就是抬杠了,诸葛亮在军士上的综合成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无论作为谋士还是三军统帅,诸葛亮都是相当杰出的,《隆中对》是杰出的战略预言书,后面的事几乎都按照它的预言实现了,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个人能力方面并不是其中的原因。
那么,三国时代最被当时的人以及后世高估的谋士是哪一位呢?笔者认为张昭应该三国时代最被高估的谋士,张昭生前获得极高荣誉,大家对他都很推崇,而在后世的看法中,张昭也属于江东文臣之首,是孙策、孙权跟前的首席智囊,而这些看法其实有一定偏差。
一个脾气很大的人
张昭给人的感觉是老成稳重,但他其实是很有个性的人。张昭少年时代就爱好学习,写了一笔好字,尤期擅长隶书,与本地的名士赵昱、王朗等齐名,他们互相之间又都是好朋友,著名文学家陈琳对他十分赞赏。
张昭成年后被举荐为孝廉,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孝廉、茂才,一旦被推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张昭拒绝了。
当时的徐州牧是陶谦,听说张昭很有名气,就想把他招至自己的麾下,于是又准备推举张昭为茂才,但张昭依旧不接受。陶谦很生气,认为张昭看不起他,一怒之下把张昭抓了起来。张昭的好朋友赵昱在陶谦手下任郡太守,幸亏他的搭救张昭才被释放。
曾被孙策视为管仲
张昭不愿意做官,未必是故意清高,而是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陷入群雄逐鹿的割据状态,尤其是北方,战乱更加频繁,张昭的家乡徐州一带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核心地带。
为躲避战乱,不少北方百姓纷纷逃到了南方,张昭也随他们到了江南,也就是当时由孙策控制的江东地区。
张昭有真才实学,名气也不小,所以立即受到孙策的重用,孙策当时的正式职务先后是明汉将军、讨逆将军,孙策拜张昭为他将军府的长史,类似于现在的秘书长,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所有重要的军政事务都由张昭经手,在孙策巩固江东的过程中张昭立下了不少功劳。
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还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古人称这种举动为“升堂拜母”,是一种表示情谊深厚的礼节。孙策虽然结识张昭较晚,但一直视他为“比肩之旧”,也就是像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样。
张昭深受北方士人的敬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张昭很钦佩,那时祢衡已经到了刘表那里,刘表有一次想亲自给孙策写封信,写完以后先让祢衡看看,祢衡看完挖苦刘表:“这样的信只能给孙策帐前的小儿读,哪能让张子布去看啊?”
孙吴版“白帝城托孤”
建安五年(200年)8月,事业正一帆风顺的孙策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箭受伤,伤势很重。
孙策当时虽然只有26岁,但知道自己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交代后事。孙策把张昭叫到病床前,对他说:“如果仲谋不堪大任,请先生取代他自任。即使最后大业仍不能成功,那时可渡江返回先生的家乡,不必有什么顾虑!”
仲谋是孙策弟弟孙权的表字,当时只有18岁,孙策想把大业交给他,但又担心他难以承担,所以有将事业托付给张昭的想法,这是令人熟悉的一幕,因为它让人想到了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只是发生在孙吴的这次托孤早了20多年。
张昭也跟诸葛亮一样,心里充满了忠诚,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孙策在临终前把张昭、程普等人找来,指着孙权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成就大业,希望诸位能善待我的弟弟!”
随后,张昭以讨逆将军府长史的身份向各地下发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动,维护地方的稳定,在张昭、程普、周瑜等人的共同辅佐下,孙权才稳住了江东的形势。
在接班问题上“站错队”
张昭的年纪比孙权大得多,孙策生前以师友之礼待之,孙权更待张昭为师傅,孙权对部下习惯直呼表字,只有叫张昭时称“张公”。
孙权每次出征都把张昭留在后方负责镇守,让他总领府署的各项事务,表面看来张昭一如既往受到了重用,但仔细去看也有一些微妙变化,比如自孙权掌权后张昭便很少再有单独统兵的机会,史书说张昭“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意思是很少领兵,经常在孙权的左右充任谋士。
再比如,孙权掌权后周瑜、鲁肃等人快速崛起,孙权对他们更为信任和倚重,张昭在孙吴集团的实际作用下降了。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史书里也有过暗示,有部史书说孙策受伤后张昭等人原本以为接班的会是孙策的另一个弟弟孙翊,结果却是孙权,大出张昭等人的意料。
孙权是孙策的二弟,孙翊是孙策的三弟,孙翊虽然当时只有16岁,但他的个性最像孙策,骁勇、彪悍,做事果断、刚烈,孙策更喜欢他,这个记载似乎是说张昭在孙权接班的问题上“站错了队”。
遭到孙权当面驳斥
建安八年(203年),从孙吴的劲敌黄祖那边有一位重要的将领来投,此人就是甘宁,他到孙吴后受到孙权的重视,孙权亲自找他谈话。
甘宁劝孙权立即征讨黄祖:“您如果现在攻打,必然可以把他击破。击破黄祖,一鼓作气向西挺进占据楚关,势力范围将会更加宽广,可以慢慢制定攻取巴蜀的计划!”
这个计划太大了,不仅征讨黄祖,还要解决黄祖身后的刘表以及遥远的益州,张昭当时也在座,他认为这个计划欠妥,于是提出了质疑,对孙权说:“吴国现在尚未稳定,如果西进,国内恐怕会出现混乱!”
甘宁虽然知道张昭在孙吴的影响力,但还是不客气地反驳说:“国家交给您这们萧何一样的重任,但您却只想过太平日子,害怕国家动乱,难道您只会羡慕古人并效仿他们过太平日子吗?”
话说得很不给面子,张昭有些下不了台,但孙权却不理会,反而举起酒杯向甘宁敬酒。
甘字字兴霸,孙权说:“兴霸,今年西进讨伐的事,就像这杯酒一样,我全权交给你了!你只管努力出谋划策,一定要打败黄祖,这是你的功劳,不必在意张长史怎么说!”
孙权也不称张昭为“张公”,干脆称他“张长史”,显然对他消极看待西征计划十分不满。张昭也许并不十分了解孙权的雄心壮志,乱世激流、强者为王,要想生存只能自强,寄人蓠下形同等死,张昭还不是完全懂。
看不清天下大势
上面这还只是小分歧,张昭与孙权之间最严重的分歧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牧刘表忧惧而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占有荆州,之后写信给孙权,要和他在江东“会猎”,等于发起公开挑战。
对孙权来说,要么与当时也在荆州的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要么投降曹操,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孙权为此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让孙权颇感意外的是,大家在会上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投降。张昭最积极,他在会上提出:“曹操是虎狼之辈,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作说辞,现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们过去可以赖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如今曹操得到荆州,获得了刘表经营的水军,各式各样的战船有几千艘,曹军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经和我们共有了,实力相差悬殊,我认为不如投降。”
张昭的观点受到大家的附和,他们主张投降,倒不是对孙权不忠诚,而是觉得投降也没什么了不起,日子仍然照过,甚至官也仍然照当。
孙权的心里却十分不满:投降之后你们可以照样当官,我怎么办?曹操能放过我吗?但他不便立即发作。张昭的这次表现让孙权更失望,并且记在了心里。
逐渐被孙权弃用
孙权没听张昭的话,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从此事业更加顺利,于吴王黄武六年(227年)4月在武昌城南郊称帝。
在称帝大典上孙权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会见百官,在这个重要时刻孙权百感交集,他首先想到了已经故去的周瑜,对百官说:“如果没有公瑾,我称不了帝啊!”公瑾,是周瑜的表字。
孙权还想到了同样也故去了的鲁肃:“当年子敬向我提到过建号称帝的事,他真可称得上明了时势的人啊!”子敬,是鲁肃的表字。
站在下面的百官们听到这些话肯定也会百感交集,有人会回忆起一道走来的披荆斩棘的岁月,也有人会在心里默默地反省,比如张昭。
按惯例大臣们在这个大典上应当称颂帝王的功德,等到张昭跪在那里举着笏板要开口说话时,孙权突然说:“如果当初听了张公的话,现在该去要饭了吧?”
张昭羞愧万分,但无法辩解,伏地流汗不止。在这次称帝的6年之前,孙权曾应魏文帝曹丕的策命受封为吴王,按照曹操当年受封为魏王的做法,孙权可以设立百官,包括地位显要的丞相。
众人都认为既然设立丞相,那就非张昭莫属了,在江东只有他有这个资历和威望,但果却让众人大吃一惊,孙权任命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只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但又不让他统领军队,而是让他与一些文臣一起参照前朝的做法撰定本朝礼仪。
后来孙邵去世,大家认为张昭这下有希望当丞相了,但孙权任命了资历比张昭差得多的顾雍。顾雍死后,张昭仍然没有当上丞相。
三国时期的谋士都被高估!无一例外!如果谋士能对战争起决定作用,那么要军队主将干什么?还是现代对谋士的定位比较准,叫参谋,参谋参谋,参与谋划!
严格意义上说,诸葛亮是谋士出身,但是到后来是蜀汉丞相、军队主帅、政治家,已经不在谋士范畴内。
东吴的周瑜、吕蒙、陆逊也都担任过军中都督、主将,也不应算为谋士。
曹操阵营里,谋士就多了,但是在记忆中除了司马懿,还没有谋士出身作为主将带兵打仗的,司马懿无疑也不在谋士范围。贾诩、荀彧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也可看做是谋士,荀彧是大谋士,层面比较高。郭嘉之流有点鬼才,但是没什么地位。
如果强行把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归类为谋士,我认为诸葛亮确实有被高估的嫌疑。我们把神话的光环去掉,在现实中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策略有问题。
刘备集团在东吴孙权集团面前,吃的亏太多了。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后,要么放弃荆州,攻取汉中,待国力强盛时,再去北伐。要么就务实,向曹操称臣,邀曹操合击孙权。
联合东吴,除了在赤壁击败曹操,刘备站稳了脚跟,取了益州,其他的没有在东吴那里占到一点便宜,关键时候还被东吴捅了一刀。夷陵之战,更是大败,把蜀汉的元气都丢没了。
假如刘备和曹操合击东吴,灭了东吴,刘备只要荆州全部地盘,其余的都归曹操,也许曹操是会考虑的。
东吴灭亡,刘备将直接面对曹操,是不是就一点机会也没有?
这个事还真不一定,汉中之战,刘备逼迫曹操放弃了汉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如果蜀汉军队集结在一起,和曹操决战,还是有机会的。
而联吴抗曹,蜀汉只能当老三,打不过老大,老二还时不时地修理一下。虽然多存活了几十年,也没什么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