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里讨论的保健品一定是正规的切实具有某种功效的中草药保健品,这里讨论的医生是正规的西医。
然后我认为保健品和医生不应该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是治疗急症的,比如外伤,急症等眼前有生命危险的病症,医生可以比喻是将人们拦在太平间门口的卫士。而保健品就是养生保健,是调理身体的慢性疾病,以预防为主,让人们少生病,晚生病,保健养生可以比喻为将人们拦在医院门口的卫士。所以保健和医生是保护人体健康的2个不同阶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既不能在需要医生的时候选择保健品,也不能在平时放弃保健养生将小病积攒成大病。平时养生保健可以让人少进医院,一但真正需要去医院接受治疗,要么终生服药,要么终此一生。
很多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学府和老专家花一辈子的心血研究出的保健品,又经国家级的专家评审,国际质量认证,确实具有疗效,国内颁发了保健品许可证,国际获奖,又花费大量资金建工厂,通过各项严格的审批,终于生产出来,可以调理解决人的某些疾病,但一宣传功效却被扣上违法的帽子,无一例外。这的确是目前中国保健品的尴尬和无奈的现状。这是为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不允许保健品宣传本来切实存在的功效和治疗作用?
这些超越药品的成果本应受到鼓励与认可,在全社会大面积推广宣传,造福于全体百姓。现实中却被媒体口诛笔伐,保健行业从业者俨然已成为过街老鼠,尊严全无。媒体不允许报道保健品正面的功效,保健品调理好了那么多人,一个也不见宣传。反而专门找几个没有效果的人做负面报道,甚至不需要证明,仅凭臆想就说保健品是骗人的。这实在有失公允!几十年的保健品行业和市场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是需要规范和自律,不是一棒子打死,试问哪个行业在长期运营中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说实在的,从事保健品行业就是有这个弊端,因为保健品不是治疗疾病的药品,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保健品的功效是预防疾病发生或者是延缓疾病发生,所以有些人就算是吃了保健品不生病或者晚生病,他们只会认为自己本来就不会生病或者本来就不会那么快生病,他们不会承认是保健品的预防功效。因此从事保健品行业的人一定会背负没有效果骗人的骂名,这种事情没有任何方法能够验证,除非人类真正发现了平行宇宙,才能对比,才能验证。所以从事保健品行业的人也要把心态放平衡,帮助别人于无形,不求现报,不求所有人都认可。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产品虽好,只帮有缘之人。
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是以助人达己为出发点的,走自己的路,让不明真相的人随便去说吧。
保健行业,有利可图。自然就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去干了。
退休老人,图个身体好,遇上能保命的保健品,当然舍得花钱去买了。
现在的保健品,种类繁多,差不多超过药字号了,似乎可以医治百病。
老人,干了一辈子的工作,退下了,当然就要健健康康安享晚年了。
在很多的小区附近,都有些
健康讲座,吸引了不少老人。他们与老人谈心、聊天,他们体贴入微,处处关心老人。因此很得老人的信任。
保健品的功效说得神乎其神。什么延年益寿,什么滋阴补阳,什么身强体壮,什么降血压预防老人痴呆症。总之,保健品的功能无所不能。
特别得了癌症的重病患者,通过化疗、化疗以后,身体很虚弱。保健品的推销员便来了,他们问寒问暖,关怀倍至,然后取得你相信再推销他们的保健品。
保健品,价格昂贵。老年人但为求得健康保健,再贵也在所不惜。退休金花完了就找子女要,不给就骂子女不孝什么的。
《人民日报》指名抨击保健品的功效是众所皆知的事情,国家也三番五次的整顿保健品市场,但就是有很多老年人不相信,似乎有点乱投医了。
保健品,有什么功效?它吃不死人也吃不坏人,它就跟喝白开水一样并不没有什么。老人用了只是图个心理安慰罢了。
但保健品利润很大,拿到了健字号就拿到金山,你说谁不前赴后继去干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