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很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2500年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地在演变,每个历史时期都打上了自己深刻的烙印!如当时的儒家经典相比,早日面目全非了。
尤其是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号称大儒的人,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添加或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当然究竟对当时社会发展提供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那就两说了。
如果孔老夫子地下醒来,读读今天专家们解读的《论语》,他也未必能看懂。但是,不论如何还有那么多人追捧他,倒也算是给他的莫大安慰啦。
现代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很重要,古为今用原则上是对的,关键是用儒家的什么,不用它的什么,为什么用儒家的这部分,为什么不用它的那部分,这需要历史大智慧。
现代人要敬畏先哲先贤,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要秉持一分为二的实事求是态度,避免走两个极端,要么把它捧上天,要么打入地狱,总是那样的话,后人会笑话我们的无知!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实乃我辈之大幸也!
站在今天的高度,在学习,吸收,消化,提高的基础上,小心谨慎的兢兢业业的把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很正常,有人批判自然也有人赞扬。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战乱期,大混乱导致大融合大碰撞,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各派学说,也产生了许多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先秦文学。
当然,受那个时代的影响,许多学说是有不足之处的,有的经过后世不断继承发展不断兴盛(比如儒家,法家),有的没有迎合时代的需要逐渐没落。这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继续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我们吸收改进(儒家的仁治)。不对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我们舍弃(法家的严刑峻法,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那有人批判春秋时的一些儒家思想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儒家思想有好的也有不对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的儒家思想是经后世儒学家不断改进更新变化,才发展至今的。有继承有批判。
只有批判的继承也能更好的发展传承。
国人应当幸庆先贤创立的儒家治国理论。世界上,唯有中华文化的传承不需要依靠编撰宗教神灵的故事来教化人民。而后者常因信奉的神灵不同而爆发大规模冲突。
尧舜禹三代上古贤帝,因其德高望重而受禅让上位并管理国家。众望所归下,帝王本人基本无为而治面朝东南晒晒太阳就行了,再去刻意推崇儒家之仁德就是过犹不及了。
但是到了夏启及之后,变成君王世袭了,仁德不仁德的,只要是皇帝的大儿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上位当王,所以君王多暴桀,以致在世风日下、战乱不绝。
在此情况下,孔子及其后生创立并推行儒家仁义之说,教化之功,乃我华夏民族之大幸。
在儒家思想统治华夏文化的功劳之下,数千年来,无论顶层如何变更,华夏文化都巍然不动,即便国土为外族所占,最后依然将外族文化同化殆尽。所以有老外感叹:中国明明是一种文化,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这种文化不需要宗教的教化依然极其有效,而宗教文化的显见缺陷是因为各自信奉的神灵不同而经常陷于大规模宗教冲突。
诟病我华夏先儒文化者,或妒或惘或忿,皆不得其要,皆不得其正。
关于春秋末期,懂得历史的都知道!我总结一下5个方面,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1、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就是分国的意思,因此韩、赵、魏 三国 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春秋战国时期,何谓春秋?诸侯据城设邑,贵族循礼而战,霸主会盟而和,是尊王攘夷的时代,是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瓦解的时代,是青铜没落的时代。
3、何谓战国?君主设县置郡,国家变法而战,雄主纵横而和,是逐鹿天下的时代,是郡县制、律法制、君权制初生的时代,是铁器兴起的时代。
4、春秋战国之分野,在晋楚争霸变为七雄纵横,而这一转折过程中,最为接近格局枢纽位置且符合过渡特色的只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只是东方之变,非天下之变,且标志事件零散分布于过渡开始与过渡完成两端;吴越争霸,只是南方之变,非天下之变,且标志事件是齐晋之变的诱因。是故,纵观春秋战国之际的三大事件,唯有三家分晋足以担当分野史实流变的使命。
5、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听音乐从王室贵族专有的特权演变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人民音乐家,也对音乐这门艺术在我国后来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