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请~
国学内容在学校书本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一方面,这并没有可做参考的依据,我们既没办法按篇目数量去比较以前和现在的差别,也不可能按“质”去区分新增或删减的内容里哪些属于“国学”范畴。
另一方面,“国学”的概念也历来有争议,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与汉学、国学与西学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一刀切加以界定,因此,即便排除那些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读,我们对“国学”的看法也可谓千人千面,不一而足。
如果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意义上理解,我的感觉是,国学“内容”在学校书本里并没有减少,而是以更多样的表达方式“稀释、扩散”了。
比如语文,部编新教材里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小学增幅达80%以上,一年级就有必背古诗了。
而我们知道,古诗文里沉淀了大量的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不论老师用什么方式教学,字面解释、疏通文意、背景(故事)、诗文主题等等,凡围绕这篇课文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国学”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内容(这里对孩子而言,不谈学术)。
如果从“汉学”所包括的“文字学(小学)”和“评注(训诂学)”两方面意义上看,学习文言诗词歌赋,这两者也是现在语文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是在深入程度上不同。
比如教“字”,现在教孩子重在“认”,认识它,能读、能写、(基本)理解、(大致)能用,而不必引经据典去探究这个字的来龙去脉。
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关,孩子的作业考试,老师的工作内容都日益繁杂,孩子负担重,加上考试制度等等复杂因素,做到会听说读写用就可以了,再要分领域精深研究,就要到大学分专科学习或走入工作岗位深耕进而成为某领域的“学术”专家了,比如现在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的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历史等等各领域都大量涌现前所未有的人才和成果,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当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并没有削弱,而是更有活力了。
除了语文里古诗文内容的大幅增加外,在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科学、思品等科目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样体现在各个方面。
这些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触达现代教育的新表达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国学”根脉细胞在现代社会的渗透与扩散。
这些细胞充满了活力,承载着中华民族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里。
@朵云流觞
感谢悟空的邀请!
国学热已经过去,但国学热带来的热浪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消失,相反,让人们对国学有了更多的反刍和思考,并时不时的将之与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我想,2020年花冠病毒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把人们打回家“闭关”,会让人的思考更加直指心性和生命。至少我是这样的。这要感谢15年国学修身所带给我的文化自律和思想定力。
国学已融入进我的身体血液与灵魂中,当然,总有不同看法。目前,人们对国学的看法主要分两极。
一极者认为,国学能够救中国。如马未都先生撰文说,最终救中国的一定是传统文化。
一极者认为,保守、僵化、散发权谋和奴性意识的国学会扯现代中国发展强大的后腿。
本人有近15年国学推广与教育经历,也编有新四书,应该对国学的正反两面及所带来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十分清楚,也知道如何应对进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用历史的发展的思维看待国学,我是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国学救中国。
至于提到为什么感觉学校书本上,关于国学的内容越来越少,恕我直言,我的感觉真好相反。
有数据统计,现在的新编语文教材,国学所占比重为35%。初中语文古诗词增加51%。不仅如此,国学学习从初中下延伸至小学一年级,除了增加128篇古诗,比原先增加87%。还增加古文即文言文学习,包含有儒家经典《论语》和《荀子》的内容。
古诗文在语文试卷里有三四十分,占了总成绩近百分之三十。
国学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其载体就是古文古诗。新编语文教材的“复古”改革,足以说明:国学不能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中国不能没有国学,中国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国学即传统文化。
这也许能从侧面证明马先生的话:只有传统文化才能救中国。
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国学内容减少的感觉呢?我想可能是称呼的问题。的确,现在传统文化的叫法,多于国学的叫法。这就让人觉得国学被冷落。
其实,国学和传统文化是一回事。
最后用马未都先生的话收尾: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我再补充一下: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没有文化敬畏。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