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好大的一个问题。今天谈谈我的感受。在我家孩子开始上学后我就在思考:思考自己过去的30年,思考孩子的教育与未来。今天分享给大家。
教育不等同于学习。好的学习的成绩,上学期间能得到各方的关注,毕业后能有一块打开薪资待遇都比较好的单位的敲门砖。可,这不是教育。
好的教育首先是自立。大学毕业在家啃老的比比皆是,没有学历靠双手养活自己养活家庭的也过的很好,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教会孩子自立,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常言:“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不管到什么时候,自立的内都可以从内散发出能量,过好每一天。
好的教育是学会感恩。人,从一个嗷嗷的婴儿到一个独立的人,离不开亲人、朋友、老师、以及陌生人的帮助。懂得感恩,才能体会到世间的善良与美好,才能成为同样善良与美好的人。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在北京上了大学,出了国,几十年不回家不给家里打电话,这就是教育的失败。也许你会说,“事没出在自己身上”,可,为什么他只看到黑的那面,而看不到全家供他上学的那一面呢?人们总是无限扩大别人的错误与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付出和优点更多!
好的教育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珍惜世间的一切。每年中、考完总会出现跳楼事件、大学生因为某些事情轻生、校园老师辱骂学生等等,这样的教育怎能算成功?考试成绩、生活琐事、升学率~~~那些只是人生漫漫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点,转瞬消逝。所以,教育,要教会孩子要珍惜,珍惜自己,珍惜他人。
好的教育是自信与乐观。人生苦短,生活不易,要交给孩子自信与乐观。我们单位的同事见到我总说,整天看着都是开心的,我的笑让他们感觉生活美好,虽然我的生活也在为孩子上学、还房贷,老人养老而一地鸡毛,可这些都不能阻挡我笑。常言道“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太阳每天日升日落,自信乐观,生活才有意义。
回想自己这三十年,再思索下教育下一代,我希望我的孩子,自信、乐观、自立、感恩,长大后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懂得奉献,懂得生活,足够了。
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初衷与导向。
我是一个6岁男宝的妈妈,人生路上愿所有孩子都朝着想要的方向去飞翔。
我们学习、接受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几天前,带着这种绝望和窒息,我们开始向农村中的教育寻求解脱和心灵的庇护,我们购入了《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
一开卷竟然爱不释手。这些中国教育体系的末端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100人以下),在生源持续缩减、硬件资源匮乏、软件资源贫瘠的情况下开始了一系列变革和突围,做的竟然像个真正的教育的样子。
这些学校做了什么?我们选取了五个案例,并对其进行了SWOTA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简单总结一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共同点是:
- 地理位置偏僻、硬件条件差,近几年有所改善。
- 生源规模小、留守儿童多,甚至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家庭不重视。
- 教师紧缺,配不齐音体美等教师。
- 教师缺乏集体备课、学习培训机会少。
从学校生源和师资状况来看,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完全无法参与城市学校进行的热火朝天的“补课、考试和升学竞争”,这些学校连国家要求的统一课程都开设不起来,而且以城市生活经验编写的统编课程也离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太远,这造成了孩子理解上的困难。
比如,烧灰坝小学提到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孩子们很难理解什么事国际,什么是互联网?四年级课文《天安门广场》中,孩子们无法理解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区别,也无法理解“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大花坛”究竟是什么鬼,因为在孩子们的认知当中,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
从这些学校的突破口来看,其主要做法是以下几点:
- 稳定教师团队:打造本土化教师,抱团,集体学习;
- 课程:开发基于乡土和自然的校本课程;
- 办学追求上,放弃跟城市学校竞争升学质量的追求,转而追求教育的真正意义。但其教学质量并不差于一些城市学校(部分),从而吸引部分城里孩子回流。
思考
看完这些案例,我们思考了良久,也提出一些改变当下教育困境的思路。
如果中国的教育仍然将其主要功能定位于“改变个人命运,提升社会阶层”,那么我们的教育也许就永远无法摆脱被“排名、升学、考试”绑架的命运,那么我们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恐怕都难有幸福可言。
换句话说,我们眼下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对于教育都太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就个人而言,关注的是通过教育改变个人命运,实现社会阶层地位的上升;对国家而言,关注的是人口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全社会则都被这两种功能所左右,超脱于这两种功能的,则被边缘化、或被称之为“佛系”,或者选择体系之外的教育。
正是由于认识到“如果像城里的学校一样追求升学,追求考试成绩将会彻底失败,萎缩乃至逃不出被关停的命运”,这些规模不足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认识家乡,认识乡土,感悟生命”从而在教学方法(复式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教师培养、学校结盟、家校社区联盟等方面做出改革并获得了成功。
回顾他们的一系列做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运用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三理念、PBL教学)、教师培训方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传帮带、集体备课)、课程开发(科学科技教育、自然教育、DIY、STEM教育、财商教育)乃至社团领导力、小组合作等等跟城里一些名校采取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时候似乎还更有落地性。
归根结底,教育应该是一件让学生、老师、管理者以及其他参与的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