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年味”,这事真的是要大家一起来创造的。在外工作的我们,一年难得回家一次,过年那几天是应该好好享受假期的机会。
首先,在家里打扫卫生、写个春联、或者有心思的糊个纸灯笼、剪剪窗花,都是回归慢节奏的过年——而这个过程当然是和家里的老老少少在一起最开心,和平时的生活有点区别,年味会足一些。
其次,过年的时候给父母和祖辈做顿饭,虽然父母不是图儿女做的那顿饭,但一家人在一起包个饺子,轮流上阵做菜都是增进感情和年味的时刻——如果你想起《常回家看看》了,呃,那歌里的词写得也不是没道理。
再一个就是放下你的手机,陪伴家人们聊天,包括在外的工作,生活,唠唠家常。否则一家人围坐一圈各看各的手机当然显得气氛冷冰冰的了,因此放下手机和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心得,体会浓浓的亲情暖意。
最后还可以带家人出去玩一次,虽然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对一家人来说已经满足了,不过多陪老人做他们喜欢的可能更好:打麻将、做手工,还可以来点仪式感强的活动比如祭祖等。
总之,我觉得和家里人一起过大年,无论什么节目都特别开心。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在外工作的或读书的人,过年真的不要吝啬时间,不要嫌单调无聊嫌没有年味,多陪陪家里人,这时间一眨眼就没了……虽然说过年会随着现代生活变化而改变,但有着浓浓人情的活动才是过年最有滋味的事。
悟空问答好,现在的春节怎么过才有年味,有意思?
对于这种问题,我个人添加说一说,年味还是年味,特别是每到年根,户户基本上都要搞搞家庭卫生,大人们该买买年货还是买,孩子们该添新衣还是添,家中有老人的,还是喜欢自己发蒸馒头,有枣饽饽,各样的面卡花,都带着年味。
就是不和父母一起住的年青夫妻们,自己不会做馒头,也会买上些,或从父母家拿回些来过年吧。早市场晚市场上卖福字的,卖春联的,买各种年货的,应有尽有,这不就是将迎年的味道吗。
孩子们还不到过年,就开始问家长,给我买的什么好衣服,好鞋子,这也是孩子们在盼过年吧,有些地区年三十晚到初三是可以放鞭炮的,不是彻底禁放。
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吃喝喝,看看电视上播出的春节晚会,拉个团圆话的,吃个过年饺,不是好年味吗。初二,三,结婚在外住的闺女和女婿孩子们,该给姥爷姥姥拜年的拜年,初四,五,六,该走亲的走亲,该外出玩的尽情玩,到了初六,该上班的上班,不上班的老人和孩子有的是地方玩,什么游乐园,动物园,公园,萝卜会,糖球会,演唱会的,可以尽情的玩过正月十五,多么好的年味,这还没意思吗?还要什么样的年味。
个人就谈到这里,欢迎网友来谈谈年味的话题吧,谢谢。
每到过年,很多人就觉得现在缺少年味,过年没意思。
怎样过年才能有年味,有意思呢?我认为,所谓“年味”,所谓“有意思”,是一种主观感觉,你觉得有意思,自然也觉得过年有意思了。
以前过年有年味,有意思,主要是过年的生活与平日的生活反差太大,无论从吃的、穿的、用的,还是家庭环境,劳动量、劳动重心等等,都与平时不一样,所以才觉得有年味、有意思。比如吃的食物,那时平日吃的食物基本都是粗粮,基本见不到米面等细粮,也见不到肉腥,甚至有的连粗粮也填不饱肚子,一旦到了过年,大人们就会把平日不舍得吃的食物拿出来,让家人吃饱吃好。这其中的反差,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年味自然就有了。穿的也是,那是生产力低下,人们平时基本都是天不亮就劳动,直到黑天才能回家,衣服磨损严重,加之那时纺织水平有限,衣物本就没有现在结实,所以,劳动时只能穿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从不追求美观,只要遮体、保暖就行。过年时,人们都不劳动了,就会穿上新衣服,自然也就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气氛。现在,随着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重体力活基本不用人工去做,劳动时间也大大缩短,穿的都是比较新的衣服,过年与平日没什么两样,自然也就少了过年的气氛。
我觉得,要寻找年味,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穿新衣,戴新帽”的时候,而是要寻找新的“年味”,在提高过年的娱乐性、趣味性等方面下功夫,比如,亲朋好友结伴旅游,三五知己组团唱歌跳舞,或者一起去学绘画、练书法等等。让“年”与平日不一样,这样,年就有了趣味性,年味自然也就有了,你也就会感觉“有意思”了。
你觉得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