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每个人的出现和消失看似无意,却在冥冥之中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比如献帝,做皇帝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退居山野,却是一个合格的山阳公。
袁山松评价过,“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
也就是说献帝的经历是时事际遇,旁人是没有感受的。如果换做康熙,我认为他可以与曹操相抗衡。
康熙和曹操如果同朝为官,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却又极其相似之处。首先,二人均酷爱读书,经史典籍广泛涉猎。其次,都曾修建过水利工程整顿吏治,曹操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康熙重农治河,并且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整修永定河河道。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才的接纳方面,康熙是治国皇帝,在位期间,承其父志,任用汉官,唯才是用;曹操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情怀,多方延揽人才,即使生性多疑,对于黄盖的“投奔”光脚相迎......
说了这么多是想表达对二人的敬佩,一个是千古一帝,一个是乱世枭雄,注定不能相提并论。回到,如果换做康熙,我认为他可以与曹操相抗衡。
说康熙擒鳌拜有运气成分,不可否认,但是别忘了擒鳌拜前面还有一个“智”呢!历史上献帝不甘做傀儡,暗下衣带诏 ,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后事情败露失败。首先,人都是一个势利的动物,献帝傀儡久了,身边自然亲信就少甚至没有亲信。董承将军是董贵人父亲,暂可以当做自己人,董家也算是吧。但是仅凭这董家势利如何成事?
康熙比汉献帝多了一份睿智,智擒鳌拜之前他还有几年的实力积攒,在这期间,哪怕被鳌拜逼迫处死苏克萨哈,也是隐忍不发,待时机成熟除掉鳌拜为其平反。如果是康熙,可能会先设法培养几个亲信,发展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而非鲁莽行事。这也是成功学的第一步。
其次,献帝无实权,对于形势的分析可能不够明确,但史上记载刘协本身也是有才能的,再加上时代纷争,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望,大可展露部分才华,并隐晦表示自己钦佩丞相,自愿不要实权。古代的人大都愚忠,看到真正的皇族如此才华,自当鞍前马后,收拾壮大自己的队伍,满满发展是第二步。就像康熙擒鳌拜时,隐藏锋芒,伪装成贪玩的样子,成功打消鳌拜疑虑,为之后智擒做准备。
发展是第一要务,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康熙王朝》中,鳌拜被擒,少年皇帝没有让人立马打开大门走出去,而是分清敌友之后才去上朝。在这个片段中,足以看出少年皇帝也是心有无数,虽然有九分把握,还有一分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扳倒曹操亦是如此,前面做的再好,成败也得是听天由命,但如果是康熙,沉稳又细心,慎重分析形势,怕也会成功的。
历史终归是历史,没有让康熙遇见曹操,所以我们才能领略一代枭雄的铁血手腕,才能见识千古一帝的康乾盛世。而对于献帝,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作为亡国君主能够存活于乱世也是一大幸运。
扳倒曹操,其关键节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之前曹操势力也并不太强,个人觉得和袁术持平(别小瞧袁术)。曹操上位入京,旗号是勤王。那么问题来了,就算是康熙,也没法阻止自己需要被勤王的命运,为什么,原因有三,第一,王权不如清前期稳固。康熙从登基到亲政,近十年时间幼帝是一个发展且成长迅速的时期,同样的环境汉献帝是没有的,献帝是几位短命幼帝后的傀儡。可以说,顺治没有给儿子留下经济遗产,但政治遗产古今少有,四大首辅大臣,政农财兵康熙从中受益匪浅。第二,无军。这是最尴尬的一点,当年董卓就是勤王接驾,而后把持朝纲。康熙太过聪颖,除非装疯卖傻,假痴不癫,否则董卓扶正他为帝的概率很低,皇帝都由他人封,为什么,没有军队。那么就算董卓死后无人理的康熙,也需要新的军阀,可要知道,汉献帝,是饿过肚子的,这点康熙就压根没法设想。一个饿着肚子的康熙,抱负能多大,实未可知。第三,曹操是主动来的。这一点是问题的关键,曹操是有自信控制汉献帝,有没有自信控制康熙,我觉得,没有,但会不会主动来,还是会来,因为这是绝佳的机遇。曹操要赌。而且赢得几率也很大。康熙与献帝最大的不同,其实是用人与弄权,献帝不是没反抗过,但他的智慧充其量是血衣诏,还因为用人不查,事情暴露。康熙就不同,亲征葛尔丹外。其他全是政治与人事上的胜利。可见康熙会分析出自己处境下最优的政治时机,去抗击曹操。曹操在初期是借皇威办事,汉献帝的性格是只好如此,康熙会倍感耻辱,所以,扳倒曹操只能是初期,而且康熙的用人与感召力,曹操在羽翼未丰的时候极有可能被康熙驱虎吞狼。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