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陕西渭南的,我们当地传统特色的年味在以前有如下几方面:
一、腊月三十全人口,在大年的最后一天,不论出外打工的,求学的,异地工作的,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下午十二点过后统一去上坟(祭祀祖先),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通宵不睡,名曰“全人口”、“守岁”;
二、正月初一讲究早起放鞭炮,然后挨门去给长辈磕头。一般情况下,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糖果等;吃过饭后,大家会出门游玩,拜访朋友;
三、正月初二是雷打不动的妻子回娘家,丈夫陪同走丈人的节日,除非有特别情况不能去外;
四、正月初三,初四是拜访姑舅的日子,有时也走访部分重要朋友;
五、正月初五是“破五”,当地民俗是不宜出门,所以大家相约一起,尽情言欢;
六、过了初五,就是回拜的日子了,娘家回拜,姑舅回拜,朋友回拜;
七、早些年还讲究过正月十五,耍社火,闹龙灯等。
如今,这些讲究大部分还在,比如全人口,守岁,小辈给长辈拜年等……但也有情况有所改变的,如燃放鞭炮。现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等,有的已经禁止燃放鞭炮,有的划区域燃放鞭炮。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比人为改变了,心中总是怅然若失,充满遗憾了!
所以说,有些人认为春节没了年味,好像缺乏了小时候那份期盼温馨的年味,我感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朋友们,你们哪儿又有怎样的传统特色的年味习俗,欢迎留言讨论,谢谢了!
春节,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只要一进入腊月,我就每天都开始盼年,如今年味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年味已经渐渐淡去。
我的不让我回忆起童年时期的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滴滴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把肉割,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是小时候经常说的一首顺口溜。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快要来临了。从一大早开始帮我妈妈就忙得不可开交,那我就无所事事,和小伙伴一起玩,妈妈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把板凳擦得发亮,家里变得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
春节的习俗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包水饺,等到钟声敲响12下,家家户户都放鞭炮,迎接财神,12点之后全是鞭炮和烟花的轰鸣声,天空中出现了好多种颜色,看的我眼花缭乱,一切都笼罩在烟火中,汇成了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我曾经在这浓浓的过年的气氛中,让漆黑的夜晚变得更加美好,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地起来,穿的漂漂亮亮,整整齐齐,都出去走亲访友,给晚辈拜年,小孩儿就收压岁钱,并且相互恭祝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平平安安。有的人还借这个机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年味,去哪里了呢?儿时的幸福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减少,现在越来越没意思了,有的人呆在家里看一天的电视,有的人躺在被窝里睡一天,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盼望春节了,而是感觉和平时一样,变得无聊,乏味。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记忆中的年味,多么美好。多么值得让人怀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年味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灿烂的传统文化。
我传承了祖先留下的年文化,结合现时年味,必定使2019年年味更加丰富多彩……
前几天,我的孝心大儿子高启龙花钱买了426斤的红花大公猪。一是猪头过年要上供,二是让老人,大连的姑,弟弟和妹妹过个肥年。昨天孝心的二儿子从海南打来电话,告诉父母腊月初几一定坐飞机陪老人过个团圆年……前年孙女从大连大一班给爷奶打电话,春节一定陪爷奶过个欢乐年!上几天孙子从沈阳打电话说,咋还不过年呢,回爷奶身边过年太有意思啦……女儿和处孙也在市里打来电话,初三学习很紧,姥爷农历腊月廿七过生日一定祝您生日快乐,同时祝新年快乐!
后代们真得想过年啦……家养鸡鸭鹅,全是绿色食品,还杀年猪啦,有“年”豆包等。
过年的压岁钱,为祖先,财神、保家仙上香上供,贴春联,年盛宴,看春晚,除夕放鞭炮吃饺子,祖孙三代人各着新服团团圆圆地美味佳肴,每人的演讲和祝福,伴随着春节欢快的旋律,一家人春节多么幸福快乐啊!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