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哲学
只回答题主关于《易经》的哲学问题。 《易经》是周易模型的演绎成果,所以,《易经》的哲学,等同于周易的哲学。概述如下。
1.道是宇宙的本原;宇宙由阴阳构成。如图一。
图一 两仪图
图中的上半圆表象阳,也表象天;下半圆表象阴,也表象地。是为两仪。
图中的阴阳,是用一根线划分出来的,这根线称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称为太极或太一。如果图中少了这根线,就成象为一个空白的圆形,如图二。
图二 混沌
这是古人在绘制周易模型时画出来的第一个图,表象阴阳未分,其时不存在天地,也不存在宇宙,是为混沌。可见,阴阳或天地是道分化出来的,所以,道是宇宙的本原。
2.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和事物都源于天地(阴阳)。 图一之中,阳在上,阴在下,故这个图又表象阴阳交媾。交媾的结果,是生成万物(八卦),这就是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图三,如图四。
图三 两仪生四象
图四 四象生八卦——天盘八卦图
八卦表象万物,所以,上述图变过程,表象万物均源于阴阳,亦即源于天地。
3.宇宙万物及一切生命都是从虚无中来,最终又归于虚无。如图五。
图五 太极简图
图中,八卦和象数结合,通过道(0-l0线)实现原始反终。用数式表示如下:
阳卦:(0)-艮1-坎3-(5)-震7-乾9-(10);
阴卦:(0)-兑2-离4-(5)-巽6-坤8-(10)。
式中,0为虚无为初极,10为极限为终极。八卦表象万物。所以,任何生命(事物),都有两极——初极和终极。
两列卦都是从0开始,表象万物源于虚无。两列卦之数从小至大行进交汇到10,表象生命由小而大达到生命的极限;最终通过道复归于0,表象万物(生命)的归宿是虚无,称为原始反终,又称为物极必反。
4.在宇宙的一个生命形态中,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如图六。
图六 太极全图——“伏羲·太愚数学模型”
图中,每一级数都代表一代,每一代都通过道实现原始反终,以至于无穷,表象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图中第二级及之后的各级数都是在第一级数的基础上产生的,故把0-10称为生数,其余各级数称为成数。后一级数既是前一级数的翻板,但又不等同于前一级数。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通过道实现更新换代,新的一代必然带有祖先的特征(现在称为基因),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质。
5.万事万物都有定数。《系辞上》第十一章:“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古人效法事物的特性,排出地盘八卦。如图七。 图七 地盘八卦图 然后“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建立周易模型。如图八。
图八 周易模型图
古人以天盘第一级数进行“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演绎,把天盘第一级数对称地演绎到地盘上,地盘八卦便得到了象数。按地盘第一级数的模式“极其数”,把地盘级数扩展至无限,得到地盘级数扩展图,“遂定天下之象”。如图九
图九 地盘级数扩展图——“洛书·太愚数学模型”
第一,把天盘数演绎至地盘,数乃天定也! 第二,天盘地盘之数式是确定不变的(变,也是级数的扩展而已),也就是说,一切都有定数!
“数乃天定”和“一切都有定数”是周易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术数的根本。
6.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系辞上》第一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盘旋转则可以表象事物的变化,与地盘结合,可用来抽象事物的形状,或表象事物的形态。
《系辞上》第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推动天盘,则表象刚柔的卦就产生变动,即变化。天盘变化使天盘八卦产生位移,与地盘八卦荡成64重卦为表象。
又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天盘的旋转用来抽象进退的概念,也就是说,天盘变化产生进退的概念。
《系辞上》第三章:“爻者,言乎变者也。”天盘旋转而变化,演绎出重卦的六爻。在荡成重卦基础上,天盘继续旋转产生动爻,使重卦产生变象。
天地(阴阳)变化促使万事万物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用天盘旋转以表象这种变化,此所谓变易是也。
周易用卦象变化以表象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抽象出无穷的概念,并演绎出繁复的充满哲学意味的象形文字。
7.周易对事物的解释是辩证的。周易的辩证法主要反映在《彖辞》之中。例如,《地山谦卦·彖辞》有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这些论述,充满了辩证法。
概括来说,周易解释宇宙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宇宙模型(“易与天地准”),然后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宇宙及万事万物,这是方法论的范畴,但其中的天盘八卦图又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原、生成及归宿,这又是认识论的范畴。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多是在周易哲学基础上的添油加醋,所以说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之原。
,福生无量。
易学之博大精深,包罗万有的智慧,古往今来的经理无出其右,其哲,其理,其学,其识几乎耗尽了历朝历代的大哲人,大思想家的智慧来揭示其奥秘,后世的研易的学术理论和体用著作多大三千余种,我辈生活在现代是以外物为根本思考方式的模式确实很难去悟透上古圣贤们以心为本的思维模式而体悟出来的大智慧。至于小民本人更不敢言及体悟易学,在这里抛砖引玉谈个个人观点,以期与诸易友交流。
从圣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演八卦,而后有易,易分为《夏易》也叫《连山》,还有《商易》也称《归藏》,再就是文王囚于羡里而演的《周易》了。上古圣贤们以内心的感悟体悟世界和宇宙之道,其思维的方法是“以心为本”的模式,这一点从天人合一一直到阳明心学,华夏人的思维模式一直是用“心”感悟外物,而后根据自己的体悟去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型,且传后世影响后人的思维模式和考虑事物的根本。故而,中国历史上再发达的朝代也没法发展出西方“以外物为根本”的思维模式,而这种“以外物为本的思维模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促进了物质技术的极大发展和物质文。正式这种“以心为本”的模式,所以华夏人发明了火药是造礼花,而西方“以外物为本”的思维模式却是用火药来制造杀人利器。
说到这儿,题主所提问题也就有了答案,现代人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模板来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凡事是以“物为根本出发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而华夏人的上古圣贤们是“以心感悟世界”,“以心来体悟宇宙大道和事物运转规律的”,思考出发点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的,是思考不到一个共同点上的,这也就是现代人对一如《易经》之类的圣贤智慧难以深刻理解并解读的根本原因吧。
关注我@传真道云之光 旺财,旺运,旺桃花,知命达运,我们一起向幸福生活迈进,福生无量众生。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