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情节,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只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而放走曹操的真实原因有以下几点:
曹操爱才,天下皆知,而对关羽更是另眼相看。《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关羽被曹操俘虏后,不得已投降,曹操不仅封官封侯,还各种奖励,一点也不吝啬。但关羽知道刘备的消息后,依然弃曹操而去。曹操知道后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此,关羽感其恩。此为其一。
其二是诸葛亮的谋略。赤壁之战时刘备的势力是魏、吴中最弱的一环,曹操可以败,但不能亡,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吻合,若曹操亡,则曹操势力必然瓦解,而且首当其冲的是先对付刘备,就让孙权渔翁得利,就可能灭曹刘而一统天下。诸葛亮熟知关羽忠义仁厚的性格,且知道曹操对关羽的恩情,以诸葛亮算无遗漏的谋略,既然算到了曹操败走华容道,就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层。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水军是赤壁之战的主力,而把主将派去设伏,可见诸葛亮的用心良苦。而诸葛亮不愿曹操身亡,由曹操的反应可以看出,《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三国演义》写到曹操败走华容道,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二笑笑出张翼德,三笑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若是把三人埋伏的顺序颠倒一下,后果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其三是为了更好的驾驭关羽。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为人傲气霸道,不仅对敌人,对自己人也是一样。除了刘备谁都不服,刘备当年三顾茅庐,关羽就不相信诸葛亮的能力。后来诸葛亮成了刘备的军师,关羽对他的话也是只听一半,要么就拒绝执行。诸葛亮心里恼火,但对关羽无可奈何。为了压制关羽,诸葛亮算准曹操会走华容道,并安排赵云、张飞去拦截曹操,故意不给关羽安排任务。关羽立功心切,便请求去活捉曹操,并立下军令状。这正是诸葛亮相要的结果,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这样,既震慑了关羽,又收服了其心,同时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因此,关羽放走曹操,其实是诸葛亮的设计。
关羽在华容道上捉放曹这个桥段,《三国志》中没有提及,仅有《山阳公载记》中说道:“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据其描述,曹操打水仗,船舰都被刘备烧了,带领部队从华容道不行回去。道路泥泞,路走不通,又逢天刮大风,曹操命令没有战斗力的士兵背负草料将道路填平,骑兵才有办法通过。这里面也没有提及关羽在其中的作用。
至于曹操和关羽的关系就要说到关羽曾经在下邳被曹操俘虏,曹操不但没杀他,还封他为偏将军。关羽为报答曹操,帮助他对付袁绍,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还帮他解过白马之围。所以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虽然期间两人相处曾发生过不愉快(这里不做详解,有损二哥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想了解的可以评论留言或关注我就可以了)但是关羽离开的时候,曹操手下都劝说追杀关羽,曹操就说了一句各为其主放过了他。
所以华容道关羽放曹操,这个还真说不好是不是真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并不代表没有,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