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功名》篇有云: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意思简单粗暴。就是说:鱼鳖都愿意到深水中去;飞鸟都愿意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禽兽都愿意到茂盛的草丛中去。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攀高枝或者干脆就是趋炎附势?
东汉末年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的人事制度。也就是说,有学问、有才能、有本事的人,要么上边有人(三公级别的)向朝廷举荐,要么有公府或者是郡守的征召才能出来做官。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途径可以做官。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他自己年纪轻轻就是渤海太守。也就是说,他们家族即掌握了察举权,又有征辟权,可谓权倾天下。那么在当时要想升官发财,投奔袁家是不是最大的捷径?
俗话说得好:“学成文武业,卖与帝王家。”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不就是博取个功名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吗?所以,投奔袁家就是踏上了光明大道;跟着袁绍就有可能前程似锦。这基本就是当时有志之士的自觉共识。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权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俯之,太祖少与交焉。
这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袁绍。我简单摘录几句。这几句就足以说明为什么那么多的谋臣良将投奔在袁绍门下。
人家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啊。最重要的是人家小袁相貌堂堂、仪表不俗而又折节下士。虽然,小袁老师的折节下士是叶公好龙。但是,大家都信以为真哪,不知道他不是真的好龙啊。当然,投奔袁家的也未必就是真正的龙。
事实也证明,袁绍手下也没有什么真龙。像三国时期的卧龙、凤雏、郭嘉、司马、公瑾等绝顶谋士就无一出自袁家的门下。
袁绍手下当时占有青幽并冀四个州,手下是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谋士如云。著名的大将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等;谋士有审配、逢纪、田丰、许攸等等。袁绍当时的实力和地盘都比曹操还要大的多。所以,前去搞政治投机或者是谋取功名利禄的人趋之若骛是再正常不过了。趋利就吉乃人之常情。所以18路诸侯公推袁绍为盟主。那么,我们对于投奔袁家的人也不必有所非议。
说袁绍对人才是叶公好龙,我有以下几点根据:
第一、曹操讨伐刘备时,田丰建议从曹操的背后袭击曹操。袁绍以小儿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田丰当时捶胸顿足,以手杖击打地面说:“良机难再啊,却因为小孩生病而坐失,可惜呀!可惜呀!”看到了吗?不是田丰的建议不好,也不是机会不对,而是袁绍无心进取。我对此十分不解:你老袁既然不愿意听取谋士的建议,那你养那么多的谋士是何苦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把龙挂在墙上,和真正的好龙是两回事啊!
我老袁固然从善如登,但是我得告诉大家我从善如流啊!我需要一个爱贤、敬贤的好名声啊!好的领导不都是求贤若渴、敬贤如宾吗?尽管有些时候不过是作秀而已。看来善于作秀不仅仅是刘备的强项。
第二、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为大将。谋士沮授又进谏说:“颜良生性急躁狭隘,虽然勇猛,但是不能独自担当重任。”袁绍还是不听,依然由颜良担任大将。结果地球人都知道了,关羽万军之中斩了颜良。文丑替颜良报仇,又被曹操打败。袁绍损失惨重。
第三、官渡之战拉开序幕。沮授又建议袁绍应该想法和曹操形成相持的局面,打持久战。结果,袁绍非要急于跟曹操决战而拒绝沮授的建议。
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多好的建议啊,老袁依然不听。并且把沮授囚禁准备以怠慢军心之罪和劝阻袁绍起兵的田丰一起治罪。
第四、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不下,许昌空虚。许攸建议袁绍分一军掩袭许昌,攻下许昌,就可能擒拿曹操。老袁又一次,放弃机会。并且怀疑许攸是曹操的奸细,赶了出去,并扬言永不相见。结果,许攸一怒之下反帮助曹操,为曹操提供了袁绍在乌巢屯粮的重要情报。曹操乌巢劫粮,打败了袁绍。
由于袁绍的外宽内忌,加上叶公好龙式地对待人才,谋士和大将纷纷离去投到曹操阵营。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胜。袁绍也因为众叛亲离,大败过后一蹶不振忧郁而亡。曹操又一鼓作气平定了青幽并冀四州和乌桓。辽东公孙康投降,曹操统一了长江以北。
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官渡之战中期,曹操阵营有不少人认为曹操难胜,就跟袁绍书信往来,以给自己留条后路。大战胜利后,曹兵搜出了这些书信。有人建议曹操检查信件以查办这些摇摆不定的人。曹操只是苦涩地一笑,说了一句:“付之一炬”,命令把所有查获的同袁绍往来的书信全部当场烧掉。这一举动感化了许多左右摇摆不定的人,从此以后,他们对曹操开始死心塌地。由此可见,曹操的胸怀之宽广和手段之高明。
曹操从善如流,在官渡之战最艰难的时刻,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坚持到了最后。荀彧在给曹操的信中提到:袁军虽众,而不能用。情见势竭,必将有变。这些预言都一语中的,官渡之战的形式发展基本符合荀彧的预料和判断。
“众之所弃,虽大必亡;众之所助,虽弱必强!”这不就是说的袁绍和曹操这两位声势显赫的大人物吗?
其实,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傍大款、追星、想和官宦子弟交接等照样存在。袁绍家四世三公,到袁绍这一代都官四代了。而且袁绍本人“壮健好交结”,加之“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社会上一班人便投到他的门下,袁绍也飘飘然以老大自居。出现“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拜访交接袁绍的人所乘车马把他门前的道路都堵塞了。
袁绍借家族的光,参政议政较早,又养着一班死士铁杆,其实就是东汉灵帝时的朝廷山头势力,一般人是不敢惹的。但从忠君为臣的角度讲,袁绍对汉朝廷还是支持的,因为看不惯董卓祸乱朝政才远走河北发展自身地方势力。
董卓在朝廷搞他自己的西北帮,袁绍在河北招纳朝廷异己势力,门阀高、声望高、牌子硬,又有富商大贾支持,钱粮不是问题 ,便手下文武云集,声势愈加强大了。
袁绍的弱点确实有,主要是不能决大事,而这也是他势力壮大,有人有地盘有权势后表现出的毛病,年青时并不这样,也是能舍得一身剐的人物,敢和董卓叫板
其次是耳根软,偏听偏信。尤其是有权势后,喜听奉承话,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坐失时机,把一手好牌打一个稀烂。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