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的出身与宦官集团本有千丝万缕联系,但他看到宦官集团,是一支十分腐朽的力量时,就断然摆脱,并且到处打击宦官集团。董卓窃居相位,威权炫赫一时,很想拉扰曹操为之所用,任命为“骁骑校尉”。曹操深知董卓不得人心,必无前途,坚决退出洛阳,去参加讨董阵营。他掌权前后,始终抓住统一这个主题作文章,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曹操之杀孔融,很大程度上是因这位“名士”暗助孙权,妨碍了他的统一部署。曹操迎奉汉献帝,也是作为实现统一的工具看待的。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但他始终保存这个傀儡皇帝,对稳定北方政局,准备统,很有好处。公元219年,孙权来书劝曹操称帝,这是企图让曹操激怒天下,破坏他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部署。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阴谋,笑笑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小子想把我放炉火上烤呀)!”曹操对于统一大业,一直有坚定的信心,他的《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这种抱负的写照。
曹操不仅是一个封建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军事家。他博览群籍,尤其喜爱钻研兵书,注意总结古人的战争经验。他仔细研究过《孙子兵法》,结合实战体验,亲自作过注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朴素辫证法思想。他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反对刻板地运用兵法,主张充分掌握敌情,临机应变,以求克敌制胜。曹操是军事理论家,也是军事实践家,二十多年中,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亲自领导过攻杀吕布、官渡之战、三征乌桓赤壁鏖兵等著名战役,也留下不少“马踏青苗”,“望梅止渴”等治军轶事。他在官渡之战中,正确分析了敌我形势,临战又能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然,曹操也吃过不少败仗,征讨张绣,率逃一死进兵赤壁,更是大败而归。但是,往往是在胜败两方面,都有丰富经历的条件,才能造就一个大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例。正因如此,他在军事方面的遗产,是值得我们加以珍视的。
曹操重视学术文化,这是他的重要长处。沦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就是经他出力赎回来的。曹操本人也多才多艺,他长于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转战南北,面“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清新,气势雄浑,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拘東。《碣石篇》、《蒿里行》等,可说是其申的代表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风质朴,言之有物,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较好,被鲁迅誉为:“改革文章的祖师”。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是文学评论家,曹植是才气横溢的诗人。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健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曹操的一生功过,进行全面分析,作出正确评价。还是鲁迅说的好:“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之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又恰当的。同时毛主席也是对曹操推崇备至,毛主席有诗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和其他许多封建统治者一样,在镇压黄巾起义和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曹操也有残酷的一面,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他屠杀了为避董卓之乱,逃亡到徐州一带的人民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又一次他攻郯不下,竟迁怒于人民,“攻取虑、睢阳、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里无复行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感请!
因为曹操的形象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政治需要,产生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历史的人物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历史一直以来就是一部部诋毁前朝的历史,因为每一个朝代都要为朝代的更迭寻找合理合法的理由。一般来说,就是说前朝的统治如何的败坏,如何地残害百姓。所以,本朝要替天行道,为百姓谋取生存,最后将夺取了前朝江山的行为视为百姓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魏国时期,曹丕称帝,对于曹操的评价全部都是正面的,即便有负面的东西也会一笔带过,将产生负面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无奈的选择,虽然行为错误,但是目的却是好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在曹魏时期,甚至东汉末年,曹操的形象是英雄。
王璨是东汉末年的人物,面对东汉末年民不聊生,诸侯混战的局面,对曹操尊帝安民的政治方略是十分肯定的。王璨在投降曹操之前就写了一本《英雄记》,高度称赞曹操是安定天下的乱世英雄。《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书均将曹操视为英雄。
曹操除了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之外,还是一位诗人。我们应该都学了不少曹操的经典诗篇,诗中的豪情和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让曹操在汉末诸侯之中独树一帜。马克思的政党对曹操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就是因为这一点。
司马懿夺取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王朝,曹操的形象很快就转为负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篡汉逆贼”等称号就加在了曹操的身上。对曹操曾经的所作所为都会从反面给予解读。聪明变成了奸诈,英雄变成了枭雄。
东晋灭亡后,一直到北宋时期,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正面的。特别是北宋的黄袍加身,与曹操的政治环境十分相似,所以一般都是以曹操的英雄来衬托赵匡胤的英雄。
从宋朝开始,中国社会工商业发达,城市化率非常高,市民阶层崛起。雅致的诗歌变成了较为通俗的歌词戏曲,并受到市民的喜爱。曹操由此除了历史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民间戏曲的形象。曹操的政治形象越来越淡化,更多的是具体生活中的感情形象。也就是说感情色彩超过了政治观念,历史里面有个曹操,戏曲里面也有一个曹操。
到了元朝,少数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建立了正统的王朝。自契丹的辽国、女真的金国、再到蒙古的元朝,汉人百姓对异族统治的憎恨,都融合进了戏曲里面。从而得以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感情。
宋朝从北宋变成南宋后,被迫向北方的金国称臣,正统的观念越来越拔高到很高的位置。而南宋的位置就变成了三国时期的蜀国加东吴,金国的位置就变成了三国时期的曹魏。南宋百姓恨金国,恨金兀术,要在历史上找到一个人物来代替金国的金兀术,于是同样是北方的曹操就充当了这个角色。于是曹操在戏曲里面就成为了一个大大的坏人,并且通过细节生活来演绎他的坏。
元朝末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参加了反元斗争,对民众的心理需要十分清楚。明朝建立后,《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迎合了明朝统治的需要,迎合了汉人翻身做主人的心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从枭雄变成了奸雄,关羽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高的,这本书实在是写得太好了,知名度超过了古板的《三国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于是曹操就被定型了。
当然,这个定型是指在戏曲小说之中。实际上,和史实偏差得越来越远。近来,脑洞大开的人们连诸葛亮就是汉献帝的猜想都有,更有的还猜想历史上治水的大英雄大禹其实是一条虫。完全是毁三观。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编一个迎合现在人们猎奇心理的故事,也是十分简单的。不过,总觉得这种拿古人开涮的行为很无聊。
就历史而言,曹操不是奸雄,也不是枭雄,而是一个安邦定国的大英雄。
就小说戏曲而言,只要你会编,只要你编的东西人们爱看,你说曹操是什么,那就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