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集团攻占汉中 ,二月斩杀夏侯渊 ,五月 ,逼退曹操军主力 ,全歼汉中 。 5月前,派孟达从归攻占房陵郡,占领汉中后,派刘封顺汉水东下,攻占上庸郡,上庸太守申延大众投降 。
在汉中对峙期间 ,关羽率军北伐 ,拉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并于秋天七月攻克襄樊 ,曹操遣禁统七军驰援 。
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集团在汉水一带发起的所有战役 ,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因此 ,占领汉中 、上庸 、襄樊 ,打通汉水 ,加强益州 、荆州的一体化 ,是其基本战略目标 。
荆州与益州的交通 ,全靠长江沿线 ,而三峡的险阻 ,联络极为 困难 ,一旦敌人堵住了峡口 ,便可分荆、益,这也为其后东吴偷袭荆州的实际战所证实 。
若能打通汉水 ,则除三峡一路外,更能从汉中顺流而下 ,直通荆州 ,刘备集团的战略地位将大大提高 。
而且 ,根据隆中对战略 ,汉中应该是进攻关中的战略 基地 ,襄樊是出击宛、洛的战略基地 ,打通汉水 ,两个基地就可以互相支援 ,这一问题也可以解决 。
这说明襄樊必取,问题不外乎此时取是否得当 。
关羽
个体的看法 是完全适当的。
在关羽北伐的时候 ,曹操主力陷落在汉中 ,损兵折将 ,对襄樊不利 ,而中原 、荆州又苦于赋役 ,发生了四次民变。
宛城有侯音之乱,中原有狼之乱,内外交困之际 ,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
若待曹操回兵,养精蓄锐 ,则襄樊有急,可派大军来援,以刘属荆州三郡,怎能敌?
事实上 ,关羽迅速击败曹仁 ,围攻襄樊 ,并于秋八月水淹七军 ,威震华夏,兵势直逼许昌 ,刘备集团打通汉水的战略目标已接近完成 。
想象一下 ,如果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迅速攻破樊城 ,还会有什么战略上的失误问题呢?
问题 1:刘封 ,孟达反抗 。
正如前面所说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集团的战略就是打通汉水 ,所以在占领上庸三郡之后 ,刘备将孟达 、刘封的部下都划归关羽管辖 。
关羽的主力部队不过 三万人 ,曹仁方面 ,单是来援的七军就有三万人 ,关羽以劣势兵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 ,其军力消耗 ,老兵疲惫不堪 ,可见 ,所谓强弩之末 ,莫非鲁缟 。
顺便说一句 ,襄阳要分兵防守 ,又要抵抗援军 ,进攻樊城的兵力显然是捉襟见肘 。
这时 ,若刘封 、孟达率兵入阵,半塌的樊城恐怕要一鼓而下。
没想到 ,刘封 、孟达为了小单位的利益 ,竟然抗命,拒绝驰援 。
结果造成 :一是襄樊之战的长期化;二是关羽被迫调兵遣将 北上的江陵守军 ,造成后方空虚 。
于是又向曹操提供援助,孙权偷袭荆州。
孙权
问题2:孙权误判 。
关羽北上 ,刘备却没有派援军来填补其后方空虚 ,足以证明他判断孙权此时不会背盟 。
这一 判断也有其根据 ,关羽 的北伐并非单边行动 ,而是与孙权联合进行 ,即曹魏的所谓 “孙权复与关羽 更相窥视 ”,并在当年七月攻占合肥 。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 ,孙刘联盟似乎都是牢不可破的,既然关羽威震华夏,逼守合肥的张辽等驰援襄樊 ,如此有利的战略态势 ,孙权应该继续向淮南进发 。
但刘备想的是孙权 ,孙权想的是刘备 ,孙权想的是关羽势大,必然要背盟东征 ,满腔热血 。
问题3:再入汉中 。
在关羽陷入苦战之际 ,刘备本军并未有所行动 。
据廖立所谓(刘备 )后至汉中 ,使关侯身死无孑遗 ,以及《元和 郡县 志》所记载刘备命诸葛亮出征骆谷 、戎兴势山的记载判断 ,刘备不可能对此毫无反应 ,而这种反应就是提兵再入汉中 ,准备大举进攻关中 ,实施隆中对战略 。
此时此刻 ,曹军的主力都在襄樊 ,关中空虚 ,且多为汉中之战的惊弓之鸟 ,若刘备大军直扑关中抑或陇右 ,还不如将马超这个招牌挂在墙上 ,只怕曹家的形势要比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差得多 。
对于襄樊前线来说 ,即使有失 ,关羽也能依靠水军的优势 ,完全隔绝了汉水 ,遏制住曹军的进攻 ,没有崩溃的可能 。
这种战略上的举措 ,既批评了捣虚,又直接走了汉高祖的路,做得不好还可以收围魏救赵 ,毫无疑问 ,比直接驰援襄樊高明得多,可惜 ,这种高明 ,完全是建立在麻烦的基础上,认为孙刘联盟牢不可破 。
襄樊之战
大前提是错误的,再精巧的推理也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
于是 ,当孙权撕破脸皮 ,大举攻占荆州时,刘备主力陷落于汉中 ,鞭长莫及 ,最终导致局势一败涂地 。
这表明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 ,发动襄樊之战没有什么错,建安二十四年发动襄樊之战也没有错,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刘备集团却受到关羽威震华夏的辉煌胜利的干扰 ,犯下了进退两难的错误 ,最终功败垂成 。
假如刘备坚持原 目标 ,仅以打通 汉水 、连荆益为限,由此驰援荆州 、填满关羽后方 ,那么建安二十四年的三战恐怕会以刘备集团的全胜 而名垂青史 。
联吴抗曹,三国可以鼎立,联吴灭曹则东吴却是唇亡齿寒。东吴居荆州之后,蜀汉不顾后路,出兵伐魏,大错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益州、荆州两地隔绝,互援困难,蜀汉国小兵少,本该集中兵力攻其一点,却兵分三地,处处兵力不足,《隆中对》之错也。汉初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势有利,而幸运也,非韩信之能,而关中三王并立,难有一心,戒备不严,民心不附,故必败。已有前例,孔明欲仿,当曹魏傻儿乎?故其五伐皆败!蜀汉正策,当如玄德之策,以马氏镇摄西凉之地,引羌人为外援,以魏延镇守汉中,凭险而守,集中主力灭东吴,剪除后顾之忧,合两家为一家,合两国之力远胜联吴。夷陵之败只是战术错误,不是战略错误,划江而两分天下,不是什么分裂,而是统一前的步骤,灭国只能一个一个来,先易后难,有何不可?!魏国非长久之国,蜀汉就当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努力本土化。中国人没有偏安一隅的习惯,有机会,从不吝啬一统天下之志。什么中国人自古爱好和平,不好侵略,只是权谋之说,哄鬼的,中国广阔的疆土不是和平开发出来的,任何有头脑的外国人都不会相信。开疆拓土,也是杰出君王的标志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