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说案子,我来聊聊感情。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中有一个人的参与是不得不说的,这个人绝对不是徐志摩,有他无他两人最终的结局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林徽因依旧会嫁给梁思成。
不过有一个人在两个人的婚姻中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甚至可以说若是没有他的话,那么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佳话极有可能不会存在,这个人就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
为什么说若是没有梁启超的参与,两个人最终都有可能走不到一起呢?这就要从一个封建思想上面入手了,那便是包办婚姻。
一、另类的包办婚姻,不说媒、不提亲
对于传统的包办婚姻我们都有些许的了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国的婚约也是这样过了几千年,但是这种传统在民国时期第一次提出了废弃的想法。
不过这种行为能够成为一个传统绝对是有原因的,那便是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子女挑选另一半。这点在梁启超的身上也存在,只不过他却不可能做出给梁思成包办婚姻这样的事情来。
一是不想做,二是不能做,三是做了也没有用。梁启超本身就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对于这类的传统本就是深恶痛绝的,所以先让他做出这种事本就是难。
同时因为他是新文化的倡导者,所以这种事他也不能做,否则他所倡导的新文化就会变成一个笑话。同理,他对梁思成的教育也是基于新文化的,就算是他给梁思成包办婚姻了,不仅梁思成不会同意,可以说当时他的所有好友可能都不会同意。
但是梁启超的心中却有一个绝佳的儿媳人选,那就是林徽因。所以在不包办婚姻的情况下,梁启超为了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而且梁启超撮合这两个人的想法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林徽因仅仅只有十岁的时候,那也是梁启超第一次见到林徽因。
当时梁启超与林徽因的父亲是好友,两人就把这件事几乎敲定了。但是因为当时正是抵制包办婚姻的高峰期,所以两人就只是相视一笑而已。
之后梁启超带着梁思成前往林家,这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第一次见面,也正是这个时候梁启超的心中有了一个计划,一个长达十年,让两个人最终成婚的计划。
二、计成,奈何半路杀出拦路虎
在之后的十年中,梁启超几乎将林家的所有事情都当成了自己的事,林父的去世更是让梁启超的计划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先是林父去世的时候,林家一向没有什么存款,甚至林父去世的时候整个林家的存款只有300元,所以林长民的葬礼都是梁启超一手操办的。
随后他安排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去欧洲留学,增进两人的感情,也正是这个时候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
梁启超对此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本身这个时候林徽因嫁入梁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但是没有想到却半路杀出来一个拦路虎。
这个拦路虎自然不是徐志摩,他还没与那个本事。真正的拦路虎其实是梁思成的母亲、梁启超的妻子李惠仙。
她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所以她认为只有大家闺秀才能够给梁思成幸福。而林徽因虽说也是名门之后,但在传统女子的眼中终究是性子太“野”。
所以对于两人的婚事,李惠仙的心中是一百个不同意。梁启超对于妻子也是又敬又怕,就这样本来应该在出国前便举行的订婚仪式无限期的拖了下去。
甚至可以说是无限期拖延,若不是后来的李慧仙去世,最后两人极有可能落得一个有缘无份的下场。之后便是大家所熟悉的林徽因从欧洲回国后便嫁给了梁思成,从此两人过上了旁人眼中神仙眷侣的日子。
三、计划是完美的,但也要靠多方助攻
梁启超最初所制定的计划几乎是完美的,但其实若是在实施计划的时候没有一些意外因素的话,其实两人也是很有可能走不到一起的。
李惠仙的死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意外因素,李惠仙去世后虽说林徽因与梁家其他的女眷也打好了关系,但这其实都是建立在李惠仙去世的基础上的。
若是李惠仙没有去世的话,那么林徽因想要嫁入梁家就只能想方设法的讨好婆婆,但是这在当时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特殊因素就是徐志摩的出现了,徐志摩出现的时候,最意外的人其实是梁启超。因为他对自己这个学生的魅力实在是太有了解了。
但是没想到最终徐志摩却因为张幼仪的事情彻底的让林徽因否定了他,不过若是没有这件事情的出现的话,那么林徽因是否会对自己没有和其他人谈过恋爱而苦恼呢?
可以说梁启超虽说反对包办婚姻,但他却将包办婚姻做到了一个极致,只不过是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说媒和提亲,但是这种包办婚姻才是最让人无法设防的。
简单来说,历史是由一个个大趋势的必然和少数偶然性事件组成的。
如果潘金莲当时没有打开窗户,那么她就不会遇到西门庆;如果没有遇到西门庆,那么她就不会被迫出轨;武松就不会奔上梁山,方腊也不会被武松单臂擒住;枭雄方腊就可以取得大宋江山,就不会有后来靖康耻和金兵入关;没有金兵入关,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清朝;没有大清朝,就没有闭关锁国,没有慈禧,没有鸦片战争,没有这些,凭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可能将是最发达最强悍的资本主义国家,可能比欧洲早几百年”
当然只能算作笑话来看,不过就像我们都熟知的蝴蝶效应一样,南美一只蝴蝶煽动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那么历史的走向是由一系列蝴蝶效应式的偶然事件决定的吗。
满清的入关,实际上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表现,而明的覆灭,则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表现。 没有满清入关,明朝也一样会灭亡,所以明清之际人的文史笔记中常说,明非亡于清,实亡于己。明廷的内政、外交上的种种腐 败、件件错误处置,使满人的入关从偶然的机遇得到必然的完成。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