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高考不会全部采用推免审核制,还是得看分数。
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调整也比较多,比如最近山东省高考改革“3+3模式”。我是江苏考生,对于高考改革比较深有体会,历经过3+大综合、3+理综文综、3+2、3+1、3、3+A...不管怎么改革,都不离核心,分数很关键。和江苏类似,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中调整的也只是选修必修课程区别。
在高考的改革中,为了方便选择更优秀的选择,也推出自主招生政策,但是招生的名额在学校的年招生指标中仅为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某985大学,一般自主招生100人左右,年招生在8000人。
在高考的讨论中,比较热议的就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因为高考是农村孩子最公平或者最容易的出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学生每年都很多。
按题主的假设,如果高考不看分数,农村家庭的孩子在推免中不占优,名校比较难进,但是大学还是有的读。因为我国目前招考中录取比例很高,只要不嫌弃二本、三本院校,入读个大学还是比较轻松的。
最后,教育资源的改革也是国家比较关注的,也在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相信会越来越好的呢。
我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我觉得如果高考不看分数的话,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想要出人头地就更难了,特别是去名校的机会可能就更少了。
1. 高考按照分数来录取是相对公平的,穷人家的孩子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如果高考不看分数,而是通过各种综合能力和素质来考评的话,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没钱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或者培训各方面能力,那高考肯定没有任何优势而言。
2. 大学录取有自主招生,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可以给予高考加分或降分录取,入学以后重点培养,但名额有限制,保证录取的是有特别天赋或才能的学生。
3. 能力都是慢慢培养,不断学习提高的,想要短时间内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不太容易。所以大学录取想要看一个学生能力的话的确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客观来讲,成绩肯定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像国外那样,培养各方面特长或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比赛获得奖项,或许也能作为评价标准的一个参考。
总的来说,我认为高考按照分数录取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还是相对公平的,尽管目前存在地域教育不均衡及分数差异等问题,但只要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还是有很大希望的,高考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简单,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逆袭方式。如果高考不看分数,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考评的话,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耗时耗钱,竞争起来就没多少优势了。
不会完全没有,但肯定比现在还少。
高考奉行“分数选拔”,力求过程公正,在给予穷人阶层上升机会的效果上,至少现在还是最有效的。但一定要拿结局处,穷人总量上依然没有追上富人来否定高考,是很空洞的理想主义。毕竟,社会运转,虽然为了长久稳定,一再推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操作层面毕竟不能“杀富济贫,替天行道”。
观史可以察今,高考目前来看是最有效的,不是没有依据。在对年轻一代进行选拔,进入到新的社会秩序中,我们悠久的历史中曾有这么几种典型方法,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下:
1、世代沿袭。在汉朝以前,在没有成型的选拔方法时,主要的还是家族式时代沿袭,贵族、武士、官吏或者底层各技术行业,基本上都是祖祖辈辈相传,既传习知识内容也传递身份。
2、察举制。常讲举孝廉,地方向上推荐人才,按照中央规定的”孝廉“科目,中央再做任命。算是给世代沿袭的一块铁板开了一点底层人上升的空袭,但是很小,而且察觉推荐很主观,很快也就被地方一些家族垄断呢。
3、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设立中正官对人才进行品评,政府再根据品评结果任用。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细化选材标准,消除察觉的腐败,但是很快也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4、科举制。隋唐以来实行上千年的科举制,算是底层知识分子跻身社会上层最有效的方式来,没有主观的推荐和品评,打破了家世和血缘的垄断,只需要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科举制度成为历史顽疾,其主要在于考试内容的极端狭窄,禁锢了社会思想文化,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现在西方的文官制度也在借鉴。
所以,你看要么客观的考试,要么主观的推荐,究竟是哪种更利于穷人阶层上升呢?我认为,还是考试。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