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八月十五望月》
这首诗意境优美。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家,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入远,意深情长的境界。
“中庭地白树栖鸦”是指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连翩。
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中秋,普家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碗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思念,不知秋思会落在谁家。这首诗,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然而愈显诗人的痴情,手法确实高妙。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词是苏轼中秋把洒赏月之作,是他最为传诵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作于出川宦游滞留密州。起调从询问明月肇始历年入题,透露了词人对起尘的兴趣。人间天上,联通情感脉络。接用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表述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继尔“我欲”转为“惟恐”,接着“起舞”,憧憬遐想,终因眷恋现实,视人间为“仙境”。其象征意识是以外放流落“人间”,为心安理得的归宿。下片咏月之盈亏,写与弟苏辙的离别相思之苦。将一己与亲人的离合上升到古今人类悲欢的高度,以达观的超然态度,开脱自己心中之郁结,唤起人类普遍情感的共识。写到月的阴情圆缺,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将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来思考。全词通篇咏月,又处处牵涉人间。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