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被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这说的是书法艺术的难度。学习书法不是十来年功夫就可以成就艺术了的,书法更不能随意去搞什么创新,如此就是不尊循书法艺术规律,搞所谓的书法创新那便是胡来乱来,当下一些丑书和伪书在书法界盛行,就是一人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了名利结出的苦果。我以为,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就大多数人而言,要老老实实的临贴为好,只有认真临贴,只有好好读书,只有动脑思考,那么,才会从临帖中走出来,如果为了书法创新而创新,那就会走进书法创作的死胡同。
临帖、临帖、再临贴。书法艺术是最难学的一门艺术,难就难在需要长时间的坚守,有的艺术学习只需要三五年,而书法艺术需要几十年的修炼,有的乃是一辈子。这就是学习书法的特点和难点,学习书法需要打持久战,不能打歼灭战搞速战速决,要受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耐得枯燥和单调,坚持昨帖、临帖、再临帖,临帖很单调,很乏味,但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有小聪明,要临得像,临得真,临得“呆”,临得不走样,从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一点都不能马虎,来来得半点急躁。临帖不是轻松的事情,要刻苦、要认真、要细致,要一丝不苟,没有认十年功夫的刻苦临帖,就莫想着出帖搞什么创新,这些不能有着点含糊。
读书、思考、再临帖。学习书法需要字外功夫,这就是说练习书法要多读书,要多思考,多动脑,书读得多了,对古人怎样练习书法的情景有了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读书多了,可以将练习书法与社会生活实践想联系,脑子也活了,应用也灵了,人也聪明了,有了学问,如此临帖时才能与古人“交流”,与古人“对话”,这样这会增强对古帖的理解和运用,将临帖临活,使临帖临得进去。一个人只有读书思考,而后再临帖就会全新的感觉,就能握笔有力,行笔有方,书写有度,自由灵活。书法家不是写字匠,书法家与写字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书法家有文化素养,有字外功夫的支撑,从古自今,真正的书法家都是读书之人,都是思考之人,都是博学多长,这学习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的不同之处。
临帖、读书、再出帖。学习书法的最终同目的还是要从临帖中走出来的,这就是入古出新,临是入古,临古人之帖,临古帖之风骨,走出来就是书法家自个的风采。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慢长的过程,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唯利而图,害人害己。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数十年的临帖,经过多年的勤奋读书学习和思考,临帖已得心应手,顺理成章,对笔法、结构、章法已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浑然成体,这样,书法者就可以出帖了,写出有自已独特风味的字体来,这就是书法要成到自然成的道理。
如今,学习书法的条件确实很好了,互联网的发展使学习书法更加便利,便容易自学书法了,但各种书法经验和体会铺天盖地,可谓是良莠不分,正是如此,书法爱好者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悟道,悟自己的书法的成功之道,不受受别人的影响和干扰,如此要有自己的定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但不管怎么说,要成就书法艺术就需要吃苦,就要下真功夫,轻轻松松是学不成书法的。
学书还是应先临帖,师古人。书圣王羲之就是先从卫夫人那里学起,后来北上,学习秦汉碑而后蜕变。唐四家欧褚颜薛,无一不是在学前人诸体后,各自求变。自宋以后,苏黄米蔡,赵孟頫、文征明、王铎等,也都是学了前人之后而自成一家的。有诗赞王铎"一生吃尽二王书”,还有吴昌硕76岁时个人风格越来越鲜明。但82岁时得石鼓文,再临一过,其篆书登峰极,再无人能出其右。
当然,入帖还要出帖,临是为创作。至于怎么出帖创作,刘秉森先生有句话说的好,"创新不是离开原来的东西,而是在原来基础上有一点不同于原来的东西”。我以为,刘先生的总结,是从实践而来。这或许就是书法艺术的特殊规律,不失为一条学书从规范临帖,走向"出帖"创作的正确路经。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