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开国皇帝,都是出身农民家庭,朱元璋的出身可能还要更惨点,都是在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凭借自己的权谋和聪明才智最终登上了大位。登上皇帝宝座以后,他们两人做的许多事如出一辙,那就是巩固皇权,确保江山永固。他们一方面分封自家子弟就蕃为王,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铲除异姓王侯将相,为巩固皇权扫清障碍,相比之下,还是明太祖朱元璋杀开国功臣的规模和力度最大,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比说明。
一是铲除开国功臣的范围。刘邦“自马上得天下”,建立汉朝时因战功贡献,分封了六位异姓王和大量的列侯,考虑到当时儒生们文臣们帮助制定朝仪和治理朝政,且文人无兵权威胁不大,刘邦的铲除重点放在以韩信、英布、臧荼等异姓王侯为主的武将们,再加上汉初北部匈奴单于冒顿势力非常强大,曾把刘邦围困于白登山,还需要借助武将御边,刘邦对开国功臣的铲除范围和力度有限。
朱元璋则不然。明朝建国特别是北伐攻取大都收复北方后,为巩固皇权,他认为既有淮西官僚集团的直接威胁,也有淮西军事集团对皇权的间接威胁。他应对之道在于对文臣和武将体系同时进行清洗,杀开国功臣的范围比汉高祖大大扩大。
二是铲除力度不同。刘邦虽然先后多次亲征铲除异姓王侯,但着重于王侯及主要参与部属,没有将涉及面过于扩大化,力度有所收敛。
朱元璋为尽可能为文弱的太子朱标扫除障碍,对前者的威胁利用“胡惟庸案”和“空印案”消灭了胡惟庸、李善长等淮西官僚集团的势力,每次都牵连到数万人之多,大批开国文臣被处死,即使是没有野心的文臣第一人李善长也不能幸免,并借机废除了丞相一职,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本人,巩固了皇权;对于后者的威胁,利用各种借口制造“蓝玉案”等机会处死了大部分能力威望高不太乖巧的异姓将领,仅蓝玉案就涉及家属部属亲友等三万多人,几乎将能征惯战之将一网打尽,范围之大令人咋舌。
这个还用问吗,必然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杀开国功臣的路子上几乎到了杀神的地步,看看跟他的开国功臣几乎没有活下来的!最老实的刘伯温朱元璋都不放心,只是一介文臣而已,被朱元璋杀害!
其他的比如,他的大丞相,李善长也是,一家灭族!还有徐达,背上长了疮,被赐鹅肉,徐达很识趣也很心寒,哭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鹅肉吃掉了,第二天就死掉了!
还有蓝玉案和胡维庸案,前后杀了几万人!
再看看汉高祖,英布早饭被杀,韩信也是要早饭,被降为淮阴侯之后,在长安城里没事就天天抱怨,在皇帝眼皮底下还天天抱怨,还要和人里应外合要造反哪个领导吃得消,哪个皇帝吃得消!所以就被吕后请萧何把韩信骗进宫里,被宫女仗杀了!
其他的其实都还好,张良聪明,功成身退不说,其他的都还不错的,萧何老死的,曹参接班,也是老死的,老死之后陈平接班,还有周勃,陈平周勃还是诛杀诸吕的功臣!
在刘邦手下,只要你老实,不要有野心,忠诚,都还是善终的!
承蒙邀请,由衷感谢。
从古到今,多少创业者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指天跪地发誓: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共享荣华富贵。创业时,振臂高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可革命一但成功,就要卸磨杀驴。而汉高祖刘帮和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外本着“兔死狗烹”的原则,大肆杀戮开国功臣。
汉高祖刘帮,在统一天下,坐到龙椅之时,完全选择性的忘记了“允神,神想;允鬼,鬼想。”的许诺,面对利益分配的不公,在对欲舔食自己蛋糕残渣的功臣,举起了清除“卧榻之旁不容鼾睡”的屠刀,于是韩信,韩王信,英布,藏荼等一批开国老臣在吕雉的按制中,成了刘帮刀下的冤鬼。
相比较于汉高祖刘帮弑杀功举臣之事,而明太祖朱元璋做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江山既定,武攻不复,文制久远。朱元璋着手清除可动摇其政权的隐患,在其统制下,借助浙江集团与淮西集团势力的争斗,在“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中,大肆杀戮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株连之人,何以万计,并用要求全国文人进“万言表”的形式,鼓励“万言表”的作者在文中对当朝时政献言献策,并可指出时政的弊端。事后以此为借口,大兴“文字狱”实行上古“焚书坑儒”效例,屠杀文人无数,以致冤魂哀嚎。
我国六十年代的“三家村夜话”的作者之一、己故的明史学家吴晗老先生,在其著作《朱元璋传》一书中,严正指出的那样:历代开国皇帝弑杀功臣,主要是担心功臣旧部嫡系可能会动摇或危及自由的政权和江山。因此,就连那些明白“鸟兽尽”欲做“良弓藏”,归隐山林的旧伴也无法避免皇家的追杀。
题主,至此明白了汉高祖刘帮与明太祖朱元璋两个人谁杀的功臣多了吧?
区区豆腐块之文,本欲十五分钟,结果整整用了一小时,原创实不易,举报的人是无法理解和感受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