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家庭教育,如果实在需要补课,可以
拜托退休教师等熟人进行无偿补课,要么行程互助组织,家长们依据各自特长为孩子们补课。
现象背景如下:“双减”倒逼教培行业合规化,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继“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培机构纷纷迎来“倒闭危机”,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注销和吊销的教培公司合计有1014家。其中,3月份和4月份注销和吊销的教培公司均超过300家。双减不仅是对上述乱象的一种整顿,更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缓解父母养孩子的经济负担,只有让每个孩子站在真实且齐平的起跑线上,才最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双减不仅是对上述乱象的一种整顿,更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缓解父母养孩子的经济负担,只有让每个孩子站在真实且齐平的起跑线上,才最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们更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培训机构,认为把孩子送去补课,孩子就能有光明的前途。事实上,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掌舵人,耐心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孩子扎实地学习知识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低龄段。
说句实在话,蜡烛觉得光靠培训机构的补课冲,那是真得不好冲,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双减政策下,补课时间压缩到只能在非节假日的一至五,就是判了补课机构死缓。那么,孩子要想学习好靠啥?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从小学高年级就得培养。
相应的,培训机构大量倒闭,从业人员转行,监管力度持续加强,自然就没有规模化的培训资源,家长想买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有市无价。
买不起,买不到,慢慢地,真正的最大基数的普通家庭自然躺平。到时候,淘汰性考试就会从中选拔出国家想要培养的孩子。于是,人才的流动开始进入正常的循环。
所以,家长应该怎么办?尽早地认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尽早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尽早地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不要一味地迷信教培机构的宣传,最后会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培训机构倒闭以后家长关注的重点,不在于退费问题,而关注的是孩子去哪里的问题。这其实真正地反映了中国现在教育的焦虑,是一种病态行为:
一是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想尽办法让我的孩子领先其他人一步。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很多家长不惜巨资将孩子送到培训机构提前上课,参加各类辅导,提前挖掘孩子所有的潜力,增加了家庭负担,也同时也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二是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一切以升学为目的,其实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强,这种孩子适合走考大学的路,有的孩子感情思维比较强,理性思维相对较弱,其实它更适合走职业教育。新加坡的教育一直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新加坡的教育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进行分流教育,一部分人通过测试走我们现在国家类似的高中、大学这条道路。还有部分人就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学习职业技能,所以新加坡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最优秀的人力资源。
所以我们家长应该改变想法,这也是国家双减的初衷。
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培训机构不是活雷锋,其本质就是一场资本运作,就是用最小的杠杆撬动最大的利润,简单解释一下:
机构需要简单的租个场地,投入点简单的桌椅就可以营业,老师的工资是根据课时进行发放的,课时多了,就多赚点,课时少的就少赚,这里的投入基本为“零”,而且大多数的培训机构都是预交费制度,就是你先要把钱给机构,然后才能授课,这就导致大量的资金在机构账上停留,而且是一直循环的,你可以理解为一笔无息的贷款或融资,规模大的培训机构,可以拿这笔钱去投资,等于说在用家长的钱去做自己的生意。
双减之前,为什么说培训机构非常的红火:
第一个是有市场,长久以来家长的思维方式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在补课,有些家长也被动的跟着补课。
第二个是待遇,体制内老师待遇一直都偏低,特别是有能力,但是没有编制的,而且教师待遇跟职称挂钩,所以很少人能够有良好的上升渠道,同样付出的努力去培训机构,可能一个月的报酬是以前的一个季度的。导致大量的教师资源流失。
其实培训机构就是个简单的庞氏骗局,只不过是用成绩跟知识在给你画大饼而已。
至于说学生的去处,无非就是回归本质,该回学校的回学校,该正常上课的上课。
至于家长,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你可以去投诉、可以去起诉,但是意义都不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