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老子没问题!中国哲学的巅峰《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指引着中国的先人们在哲学的道路上不停的前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处世之道。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这是说明了人们解读历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为己用,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我更以为,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老子当然不是,首先光说道家,老子都算不上创始人,历史现在都无法完全确认老子是否真的就是春秋时期的李耳,老子到底其真人是谁,自古至今很多史学大家都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所记载,自称老子的就有三人,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周太史儋。孰是孰非连司马迁都不能确认,何况后世之人。
这里我们重点不说老子具体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即使确认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物,那在他之前也有杨朱,《论语》、《墨子》、《孟子》均未提及过老子,而《墨子》里墨子却对杨朱明确的口诛笔伐过,对杨朱提出的道家文化大加批评。那么我们设想,对于道家学说更加激进,又更具影响力的老子为什么只字不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道德经是问世于墨子之后,以至于墨子当时抨击道家学说,也只有最早的杨朱代表的道家初期雏形的学派。当然这些也都是根据目前问世的史料推测而得出的结论,也称不上权威。不过不管怎么说,留存到现世的道家学说影响力最大的和最早的当属老子无疑。不过这也只能代表道家老子算最早的或者最具代表人物。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哲学家那肯定是言过其实了。毕竟在春秋之前我们文明还有几千年未有详细的记载,只靠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不了那么长的时期我们的文明呈现。况且还有一部万经之首的《易经》,虽然严格意义上易经不能算哲学著作,但是我们都知道不管儒家、道家。他们所呈现出的学说都从易经上汲取了很多精华。那么创立易经的更早的先辈们,他们难道算不上哲学家吗?尧舜时期的许由洗耳恭听的典故我们都听过,难道许由的行为算不上道家的文化实践吗?所以我相信在老子之前中国一定有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不过是后世没有发现具体文献罢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