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高祖李渊打天下,也贿赂突厥了,
唐肃宗李亨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向回纥借兵,那开的条件也非常优厚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翻译过来就是土地和贵族,老百姓归大唐,奴隶财物归回纥。
当年耄和校长争天下,不也拜了大哥?下的本钱也都不小啊。
汉唐皇帝也都基本上和亲了,宋朝岁币,至于清朝,割让土地也不少吧?
他们跟石敬瑭有多大区别呢?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称儿皇帝,就这样下本钱,差点还没竞争过别人。
石敬瑭造反时,后唐皇帝李从珂派兵平叛,
以李从珂的实力,想要灭了石敬瑭,那就像拔根毛一样。
但是,石敬瑭会跟你单挑吗?显然不会他会寻求国 际 友 人的帮助,也就是契丹人。
李从珂和石敬瑭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李从珂只需要契丹人保持中立就行了,而石敬瑭需要国际友人提供帮助,为他打仗,他付出的代价就必须大一点。
本来李从珂也愿意出点血,只要契丹人保持中立就行了,
李从珂的开价是归还俘虏的契丹酋长荝剌,并每年进贡十几万缗。
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等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刺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馀万缗遗之,彼必欢然承命。
面对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开价,耶律德光和述律太后纠结了,但是,没多久他们就不纠结了,因为李从珂收回了开价。
为什么?因为李从珂遇到了正直的大臣薛文遇,我想,很多现代年轻人很喜欢他,他才是楷模。
薛文遇跟他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汉唐皇帝无能,居然要靠送钱送女人解决问题。
于是给李从珂读了一首诗,
《昭君诗》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李从珂听得热血沸腾,相见恨晚,回去就把俩卖国贼李嵩、吕琦臭骂一顿,居然要我把中原老百姓的血汗钱白送给契丹!还要我把未成年的女儿给他们糟蹋!
这么一来,契丹鬼子自然就站在李从珂的对立面了。
你牛掰不想卖国,但你拦不住别人卖啊?而且别人卖起国来更加不堪、更无节操啊!
石敬瑭看起来很失败吧?但是,他开价如果再低一点,就没竞争过赵德钧了。
赵徳钧给的价码是如果立我为皇帝,我们俩结成兄弟之国,而且我保证您的“儿子”石敬瑭可以一直镇守河东。
其实别为密书,厚以金帛赂契丹主,云:“若立己为帝,请即以见兵南平洛阳,与契丹为兄弟之国;仍许石氏常镇河东。”
和石敬瑭的条件相比,赵德钧不称臣,也不当“儿皇帝”,更没有直接割让领土,只是保证河东地区由契丹的友好势力占领。对契丹来说,这个卖国力度虽然没有石敬瑭大,但是风险小得多啊。幽州兵直接从敌人变盟友,契丹方实力大增,同时李从珂损失惨重,后面的战斗还用打吗?耶律德光综合考虑了风险和收益,觉得赵德钧的开价很靠谱。
契丹主自以深入敌境,晋安未下,德钧兵尚强,范延光在其东,又恐山北诸州邀其归路,欲许德钧之请。
结果石敬瑭的使者声泪俱下的雄辩,力挽狂澜,且使晋得天下,将竭中国之财以奉大国,岂此小利之比乎!
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契丹主乃从之,指帐前石谓德钧使者曰:“我已许石郎,此石烂,可改矣!”
石敬瑭就这样下血本,还差点没经过,如果不割让土地,他还有机会卖国嘛?
石敬瑭是卖国了,但是谁又不卖呢?你想卖,还得有机会啊!
他的儿子石重贵当了皇帝后,也跟李从珂一样硬气,不想叫爸爸了,契丹人于是来教他做人,后晋灭亡。
李从珂和石重贵都是硬气的皇帝,但是,后世讨论他们都是不自量力的代名词,
而薛文遇呢?真的是刚正不阿吗?
薛文遇不知而继至,唐主怒,变色;嵩蹑文遇足,文遇乃去。唐主曰:“我见此物肉颤,适几欲抽佩刀刺之。”
结果李从珂带着妈妈、老婆、儿子自焚了。在熊熊的火光中,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在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还会那么硬气吗?
ps,石敬瑭沙陀人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石敬瑭不是汉人,他是沙陀族人。
沙陀族虽然已经从当今中国的民族体系中消失了,但在唐朝末年,沙陀族也是赫赫有名的大族。尤其唐朝灭亡以后,沙陀族一度在中原立国。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均为沙陀人建立。
唐宪宗元和三年,沙陀族三万余人在都督朱耶尽忠的带领下内附唐朝,唐朝将他们安置在盐州一带,其中就包括了石敬瑭的高祖父石瞡。
之后的几十年,沙陀人也并不安分,曾一度攻占唐朝北疆的蔚州和朔州,并多次击败唐军,成为唐朝的北部边患。
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给了沙陀人崛起的机会,唐各藩镇出于保存实力不愿出兵平叛,使得义军一度攻陷长安,唐僖宗只得从走唐玄宗旧路,前往四川避祸。又召沙陀人李克用南下平叛,黄巢起义平定后,李克用因功被唐僖宗封为陇西郡王。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瑁建立后唐,这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
而石敬瑭就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
后唐清泰三年,皇帝李从珂派大军征讨石敬瑭,石敬瑭自知不敌,便向北方的契丹人求援。主动提出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认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等。
当时石敬瑭手下大将,同样是沙陀人的刘知远(也是后汉的建立者)认为条件太屈辱,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了整整十岁。刘知远告诉他称臣即可,以父相称则太过。
同时,刘知远还认为,请辽人南下,事成之后只需以重金感谢,不可割让幽云十六州,否则会成为中国的祸患。(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诚然,刘知远虽是沙陀人,但是也担心割让燕云十六州会在将来成为中国之祸。可见其对中国的民族认同感还是很强的。
但是当时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概念还未形成,石敬瑭作为一个沙陀人对中国的认同感有多少很难说。或许他一直将自己认作一个在中原打拼的外族人,如果这般,他将燕云十六州献出去换得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皇图霸业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