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
说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该被纠正。
这跟是不是大师说的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地位高,辜鸿铭的地位够高吧?
辜先生当年演讲时说:“田横在其主君汉高祖死后,便以自杀来表示对主君的忠诚”。
这明显就是常识性的错误。
略懂楚汉战争史的人应该都知道,田横和刘邦是死对头。刘邦怎么可能是田横的君主?
他说错了,难道就因为他地位高,别人也不能指出来吗?
没道理嘛。
再说吕思勉评价卫青和霍去病。
吕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政治史》中,是这样评价卫、霍的:
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如霍去病,《史记》称其少而传中,贵不省士。其用兵,“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城蹋鞠,事多类此。”卫青、霍去病大出塞的一役,汉马死者至十余万匹,从此以马少则不能大举兵事。李广利再征大宛时,兵出敦煌的6万人,私人自愿从军的还不在其内,马3万匹,回来时,进玉门关的只有1万多人,马1千多匹。史家说这一次并不乏食,战死的也不多,所以死亡如此,全由将吏不爱士卒之故。可见用人不守成法之害)。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简单概括其言,就是四条核心思想。
一,卫青、霍去病出身卑微,是靠裙带关系才上位的。
二,汉武帝为了捧卫青、霍去病,故意不用功臣宿将。
三,卫青、霍去病打仗,不体恤士兵。不符合文人眼中的名将标准。
四,卫、霍指挥打仗,损失很大。常常是杀敌八百,自损三千。他们打赢匈奴,不是他们有多大本事,而是汉朝国力强盛,有足够多的资源供他们消耗。
总而言之。吕先生认为,时势造英雄。时势对汉朝有利,随便换谁来打,都能赢。某某打不好,那是他没本事。卫、霍打得好,那是应该的。不必过分吹捧卫、霍。
这话说的有没道理呢?
毫无道理。这就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
因为第一,古时文人受限时代局限性,总喜欢拿卫、霍的出身说事,各种嘲讽。这勉强可以理解。
毕竟古代社会就那个样。在古代人看来,低贱的出身是原罪。
这就跟古人不尊重女性,我们不必以今天的价值观苛求古人是一样的道理。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是2021年了。
我们今天的人,还要继续遵循这种腐朽到极点的旧价值观吗?
难道大师说的,就是真理,不能辩驳?
难道古代的糟粕,现在还要延续?
况且,吕先生推崇的功臣宿将,很多也是靠关系上位的。比如李广。
只不过,他是武将世家子弟出身,靠父荫上位的罢了。
古人觉得世家子弟比外戚身份高贵,这还能理解。可是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觉得父荫上位的人,就比靠女人上位的人要高贵呢?
都是靠关系,谁又比谁高贵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优越感,完全是莫名其妙。那些于锦绣丛中长大,但是一生碌碌无为,于国家无寸功,却要百姓供养的所谓世家子弟。给卫、霍提鞋的资格都不配。
吕先生以旧时代文人的立场,看不上卫、霍的出身。站在当年角度,没什么。但以今天眼光来看,这是不对的。
不对就是不对,不对就该指出来。
第二,重用卫青、霍去病之前,汉武帝不是没重用过功臣宿将。只是老将们的战绩确实不如卫、霍。武帝才渐渐把卫、霍地位置于老将之上。
比如元光五年,武帝遣公孙贺、李广、卫青、公孙敖,各领一万兵,主动出击匈奴。
当时的打主攻的主角是李广,卫青只是打辅助的配角。
结果,李广因名声在外,受到匈奴单于的重点照顾,其部全军覆灭。
公孙敖部的情况稍好,但也死伤七千。
公孙贺部没遇到匈奴军,无功而返。
四路大军中,只有打辅助的卫青获胜,斩杀匈奴军数百。
除了卫青外,其余都是老将。这能说汉武帝不重用老将?
再比如元朔四年,匈奴袭扰边境,杀害汉朝军民千人。
武帝听闻大怒,令卫青带一路人马,李息和张次公带一路人马,同时反击。
这一战,武帝派出的老将更多。
如李息和张次公,就都是老将。
还有前面提到的公孙敖和公孙贺,他们也都有参战。
只不过,他们从与卫青平起平坐的关系,变成了卫青的下级。
而跟着卫青打仗,令他们收益颇丰。
战后,卫青以俘敌五千,牲畜百万之功,受封大将军。
公孙敖因功封合骑侯,赐食邑一千五百户。
公孙贺因功封南窌侯,赐食邑一千三百户。
从二公孙封侯就可以看出,武帝不是没有用老将。
只是老将表现确实不如卫青。
老将们单独作战,封关内侯都难。跟着卫青作战,轻轻松松就能封侯。
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武帝让李广跟着卫青作战,让李广之子李敢随霍去病作战。明摆着就是让李家父子跟着捡功劳,然后顺势封侯,一圆李广封侯的梦想。
可是李广自己迷路了,然后自杀了。没能一圆封侯梦,这能怪谁呢?(李敢随霍去病封狼居胥,受封关内侯)
这能怪武帝偏心,故意不重用他?
至于霍去病的战绩,想必就不用多介绍了。
他首次出征,才领八百人作战。但却取得了斩敌两千七的战绩。
此后两次出征,都杀得匈奴鸡飞狗跳。
他的战绩别说功臣宿将们比不了,就连卫青也比不了。
如此骁勇的表现,不重用他,有天理吗?
要说西汉初年,国无良将,全国的武将都不及格,武帝用老将,这还说的过去。但当武帝已经发掘卫、霍潜力,手中握有绝世名剑了,他为啥还要重用那些老迈的破刀呢?
我就不说武帝该用谁了。换你是武帝,你会用谁。
第三点,吕思勉说卫、霍不体恤士兵,这完全照搬自《史记》的记载。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我们不能说《史记》记载的不对。
因为司马迁一向是有什么记什么。
太史公的业务能力没得说。
但问题在于,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内容时,有没有用春秋笔法,故意误导旁人呢?
我觉得,这大概率是有的。
比如他说司霍去病宁可倒掉吃剩的食物,也不愿意分给士兵。
单看霍去病的浪费行为,可以得出结论:霍去病不体恤士兵。
可是我们要知道,霍去病是大将军,他管好几万人。他又不是跟士兵同睡一张坑头的连排级干部。他个人的节俭,能改善几万大军的吃饭问题吗?
解决不了。他就算把自己吃不完的粱肉分给士兵,又能喂饱几个人的肚子。
况且,食物分给谁,不分给谁,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这就跟咱们现在发奖金一样,要么所有员工都发,要么所有员工都别发。
一半人有,一半人没有,是最糟糕的分配。
这种分配,只会适得其反,影响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
当将军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是说一个将军把食物分给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这就是好将军了。
这种想法太天真。太小看人性的复杂程度。
霍去病身为总司令,他应该操心的是怎么打胜仗!怎么抢匈奴人的牛羊,解决全军饿肚子的问题。而不是怎么想着把自己吃剩的肉分给手下。
其实单从霍去病对汉武帝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能分清个人享受与国家安危孰轻孰重的人。
说他不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很没有道理。给人一种为了黑而黑的感觉。
说士兵在挨饿,霍去病在踢球,也是同理。
士兵饿肚子,霍去病在踢球,请问这一定是同时同地发生的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说过吧?
有可能是战事最激烈时,霍去病和将士都在饿肚子。但后来打赢了,都能吃饱了,大家就在一起踢球。
结果这两件事同时被司马迁知道了,他就大笔一挥,用春秋笔法写到了一起。然后给人一种霍去病不体恤士兵的印象。
总而言之。司马迁的很多记载,都是没头又没尾的。单从记载中,我们无法判断这些事件之间是否有关联性。
如果这些事只是独立事件,但却同时被写到了一起,给人一种有关联的印象,这就属于作者制造信息误传了。
而吕先生明知道司马迁的记载不详细,仍然要先预设立场,先判定卫、霍跋扈,不知道体恤士兵,然后找资料佐证自己观点。这是很没有道理的。
第四点,强调“时势造英雄”,没有错。但机械得用套时势解释历史走势,忽视了英雄起到的作用。这就是大错特错。
武帝一朝的外戚,车载斗量,怎么没见别人仗着国力优势,也取得卫、霍那样的权重和尊荣呢。
实际上,武帝雄才大略,他欣赏与重用卫青和霍去病,完全是因为卫、霍均拥有卓越的军事能力。
卫青第一次出征,就改变汉军战术,以骑兵对骑兵,突破了汉军原有的步兵作战模式。
此后几次远征也是都是如此。
他是靠变通,才取得的骄人战绩。
霍去病更厉害,他完全改变了汉军战术。以强打弱,以快打慢,深入敌后,用匈奴人最擅长的方式来对付匈奴人,就地补给。他也是靠变革战术打法,才取得的骄人战绩。
这种变通,卫、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这就是差距。
而这一切,很多人明明知道,却非要抬杠。
就如唐朝王维一样,非要说卫青、霍去病运气好,李广等功臣宿将运气不好。然后借此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态。这就是典型的胡搅蛮缠加酸葡萄心理。
实事求是的说。文人评价军事家,外行评价内行,要么就别评价。
既然要评价,就要从军制、战备、地理、时间、战略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探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
如若不然,只会惹出争议,被后人批评。
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影视剧,我一概没看过。我是从《史记》中看到这两个人的事迹的。就《史记》中的记述而言,这两个人不是庸才。
关于他们出征匈奴的事,我以前多次叙述过,不想再重复。卫青共出击七次,霍去病出征五次,基本上都很成功,沒有大败仗。这方面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但我也不想过高地评价卫、霍二人。因为匈奴是粗莽的游牧民族,打仗没有什么章法和策略。卫霍打败他们,其爱国精神和英勇作战的作风是深可赞扬的,但其作战的质量,比起古代的名将,如韩信,如诸葛亮,如曹操,如刘伯温并不高。
除作战以外,二人的表现都有缺点。
卫青在政治上很消极,从无建言,只会一味讨好汉武帝,不受士大夫欢迎。
霍去病在生活上就是个纨绔子弟。出征时,皇帝给他带很多好吃的,他吃不了扔掉烂掉,土兵有挨饿的他却不管。
大将李敢是他的部下,曾跟随他出征,作战很勇敢。因为李敢爷爷李广受了卫青的气,便打了卫青。霍去病为报私仇,用暗箭射死了李敢。这件事他做得很不光彩。
如果单从这方面说卫青和霍去病有点儿庸人味儿,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两个方面要有主有从。卫青和霍去病抗击匈奴,功勋赫赫,这是二人的主要方面。缺点错误是次要方面。总起来说,二人是汉朝抗击匈奴的大英雄,不是庸才。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