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不能讨贼,东不能守关,一战再战,降是必然。
吴三桂是明清革鼎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深刻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进程。面对崇祯皇帝身死煤山,君死国灭之际,吴旋即与清军统帅多尔衮合作,后因多尔衮威逼利诱彻底降服清朝。
试想,如果崇祯皇帝不自挂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下,吴三桂会投降吗?答案是必然的。
吴三桂生于军旅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其父团练总兵吴襄,舅舅祖大寿更是著名的明朝大将,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爱国主义的基因想必是深深地刻在吴三桂的骨子里。吴年轻时确实表现得还不错,20岁出任游击,至27岁时一路升到宁远团练总兵。
宁远可是个重要的战略地点,当年袁崇焕正是在此背水一战大败努尔哈赤。而此时的明朝乱作一团,李自成起兵造反已近十年,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清军在皇太极的率领下亦是勇猛异常,在山海关近处如入无人之境;旱灾、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民心不齐,明王朝大厦将倾!
回到正题,此时年轻气盛的吴三桂仍是怀抱着满腔爱国之心,夹马山一战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双方皆没有占到便宜。
转折点来到1641年,松锦大战中因用兵如神的援军洪承畴也被大败,在锦州城苦苦坚守的祖大寿终于被迫降清。
此次失败给了吴三桂当头一棒,明朝的军队实力又一次无情地暴露在敌我双方面前。兵力匮乏、粮草短缺的吴三桂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只能待在宁远顽强抗击清军的一次次进攻。
忠心未曾改,疑心渐悄生。1643年初,李自成的军队在陕西、河南和湖北一带势如破竹,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回京师,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与此同时,吴三桂给已投降的舅舅祖大寿写了封无关紧要的信。正是这封信,让皇太极看到劝降的机会,也给吴三桂自己留下降清的后路。
同年九月,清军绕开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座城池,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1644年初,即便理想主义如崇祯也不得不面对即将国破家亡的惨痛局面。李自成已在西安称帝,清朝方面辽东狠人多尔衮全面执掌大权,视中原为囊中之物。明王朝已是弹尽粮绝,崇祯一方面昭征天下勤王,另一方面命令吴三桂火速进京带兵卫京。
与此同时,李自成灭明之心急不可待,大军挥师北上。在这场竞争中,吴三桂与大明的存亡赛跑,由于历史的种种变故,吴三桂未能力挽狂澜,明朝覆灭,崇祯自缢。
吴三桂也不能不思考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了,死忠大明?顺清?降大顺?他不是史可法,死忠大明他做不到;爱妾陈圆圆又被奸贼李自成掠去,大顺已成死敌;唯有顺清,不甘而又无奈。乞师于清,是他最后的体面,因为在时人看来,这是一场无异于包胥哭于秦廷的忠义之举!
在李自成看来,降清即为敌人,汝父必杀之,于是在京师攻陷中被俘的吴襄及其家人便成刀下亡魂。夺爱杀亲之痛,吴三桂将其在战场上化为巨大的力量,一片石之战后,大顺成落日余晖。
回到崇祯自缢之时,崇祯除了自尽,还有别的选择吗?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京师后,崇祯已无路可逃,自缢是崇祯作为一国之君的最后威严。
因为落入农民军手中,崇祯断然不能苟活于世,李自成不答应,受尽苦难压迫的起义流民百姓更不能答应!因此吴三桂又回到当初的那个选择:死忠大明?顺清?降大顺?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崇祯有幸免于被抓住,逃到南方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南明,雄心勃勃的吴三桂甘愿落难至此吗?况且统一中原势在必行,多尔衮决不会辜负女真一族先辈的夙愿。
倘若这大明国力强盛,文臣将才辈出,你追我赶,吴三桂定不会也不能投降,然而此时的明朝全无半点希望,审时度势下的英明决策唯有降清。
崇祯皇帝的性格决定了明朝的悲剧命运。明朝的贤臣良将基本都被崇祯杀的差不多了,崇祯皇帝不自杀,那么他也只能被李自成所杀,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听到的都是崇祯死亡的事实,所以结果都是一样的。
假如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到来之前能够迁都到南方,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不同,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也会由此而改变。
崇祯如果南迁,那么明朝会延续若干年,但是中国北方将彻底与明朝无关,吴三桂有可能陷入孤军作战,因此吴三桂会要么被清帝国和李自成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绞杀。而如果吴三桂也能够南迁,那么日久天长,吴三桂将会走袁崇焕的老路,被崇祯冤杀,历史上将会少了一个引清兵入关的大汉奸,多一个精忠报国的岳武穆。
而对于南明的历史人物,则有另一种命运,比如史可法,因为清高正直,嫉恶如仇而又重视名声,将会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就不会被明朝皇帝重视,因而平庸渡过一生,而不会在清史上留名,要么可能会被崇祯迫害,多了一个冤魂,当然也有可能会走了洪承畴的老路。
对于崇祯皇帝本人,则改变不了自杀的命运,只不过换为在江南自杀或者在缅甸自杀而已,性格使然。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