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情·人文梦】
“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入歌吹。唱别久悲不成悲,十分红处竟成灰。愿谁记得谁,最好的年岁……”
初识戏曲,是在五六岁时。那时的我,整日跟在爷爷奶奶脚后充当着“小跟班”的角色,闲暇时便搬着个小板凳跟他们一起看着老旧电视机里重复播放着的戏曲。懵懂无知的孩童并不知道戏曲是什么,对这一新奇玩意儿的初印象也就是——四四方方的舞台上,梨园弟子粉墨登场,咿咿呀呀的难懂的台词从他们口中唱出,还伴随着一系列肢体动作——总之,令人费解。
对戏曲产生兴趣,是在听了一首首古风歌曲后。“风雪依稀,秋白发尾。灯火葳蕤,揉皱你眼眉。假如你舍一滴泪,假如老去我能陪。烟波里成灰,也去得完美。”我爱上了曲中的戏腔部分——这样极具中国风韵味的歌词,再配上歌手细腻婉转的唱腔,令人不禁拍案叫绝。于是,我开始尝试了解戏曲。在知晓了它悠久的文化历史后,对于戏曲的感兴趣程度增加的同时,一种名为自豪的情绪也自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果真如此令人惊艳!
再后来,我开始接触一些经典的戏曲片段,其中就对梅兰芳老师的作品最为印象深刻。 “看,云敛晴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适听得众兵丁闲谈议论,口声声露出那离散之情。”短短一段台词,勾起了我无数的童年回忆,也让我意识到,冥冥之中,这一曲《霸王别姬》早在八年前便已进入到了我的脑海。于是乎,一遍又一遍的观看,愈发加深了我对这一段活灵活现的表演的记忆。
犹记得,一片锣鼓喧天中,你穿着一身华美冷艳的衣袍,束起的长发上是带有流苏的精致头饰,你的脸被一层层粉底盖住,化上专属的妆容,站在舞台上,你就俨然成了那乌江边即将与自己丈夫别离的虞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你捏着嗓子细细地唱着,披风下的手指微微曲着,似作兰花指状,手腕翻转间,衣袂也随着动作一起被抬起,被放下,又被轻轻捏起。你迈着优雅从容的步子,就这么缓缓走着。你时而回眸转顾帐中那熟睡的身影,时而回身看着荒郊外的凄凉夜景,时而昂首瞧见苍茫夜色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样的你,仿佛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人心。踱步间,你听见军营里传来一声凄凉悲怆的哭喊:“苦哇!”你惊得连连后退几步:“月色虽好,只是四野俱是悲愁之声令人可惨。”随即掩面而泣,抬袖拭泪道:“只因秦王无道,兵戈四起,涂炭生灵,使那些无罪黎民,远别爹娘,抛妻弃子,怎的教人不恨!”说罢又兀自轻泣,眼波流转间尽是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无辜百姓的怜悯——仿佛被美丽多情又柔肠侠骨的虞姬附身,你将这场以遗憾收场的悲剧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那以后,那个身段婀娜的纤细身影便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间。难怪后世人们都唱着:“谁有街头巷尾传奇的资格,古今中外只有他一个,先生唱的戏,深厚的功底,用一套青衣,创一个世纪;先生唱的戏,现在和过去,传统的东西,是一种鼓励。”
和梅兰芳先生一样,中华民族万千戏曲演员凭借自己扎实的演唱功底与精湛的表演技术,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表演仿佛不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还是演员们对完美演绎的追求,对中国戏曲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传承中华文明的决心与梦想!
在此,向无数戏曲演员致敬,向传承千年的戏曲文化,致敬!
我可以这样回答你,几乎每一个戏曲名都可以用来写作。因为他们都是源自于生活或者传说故事改编,都拥有着个性鲜明的故事人物。
例如:《卧虎令》这是一个传说的历史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总管唐丹,依仗权势,连伤两命。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势,将唐丹捉拿归案。公主庇护唐丹,让刘秀下旨招回。董宣违抗圣旨,斩了唐丹。百姓欢呼,却触怒了皇帝。刘秀立即下令将董宣打死。董宣毫不畏惧,要求把话说明白再死。他侃侃而谈,讲了一番执法治国的道理。刘秀听了,自知理亏,只好赦了董宣,但要他给公主叩头赔礼。董宣不肯,被人按倒后仍高昂着头,如卧虎状。人们赞扬董宣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称他为“卧虎令”。
这个故事你可以写人物,也可以写事,都是不错的题材。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