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本身就错谬百出,它的作用,仅仅是令刘备认识到了“战略”二字的重要,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战略”。开了刘备的“慧眼”!
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纯属胡吹瞎粉!看看他对荆州的战略叙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此论从头到尾,都只强调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好像荆州是上天留给刘备的,别人是不会染指的!根本没有分析到东吴对荆州的态度、诉求是什么!那么,我们再看看荆州全境对东吴的态势是怎样;荆州位处长江上游,汉水注入荆州的中部。东吴对曹魏来说,长江是“天险”。但在对付荆州时,却变成了时刻的威胁,地处逆流,并无险可守。而荆州南部四郡,更是从西、西南部弧形包围着东吴,并且还占据着地势高与东吴的优势。如果荆州是敌人,以陆路从这两个方向进攻东吴,东吴也处于绝对的劣势——无险可守!这样一来,如果敌方以水、陆三路大军伐吴的话,东吴只有挨宰的份了!正因如此,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所以,孙氏几代人都在想方设法夺取荆州!
而诸葛亮《隆中对》的要诣是以荆州为“家”,以西川为“基业”。这就是说,诸葛亮要刘备把“家”安在了对准孙权脖子的“刀把”上,随时可以“手起刀落”的威胁着孙权!却又要强行的“东和孙权”。试问,你拿着把刀,比着孙权的脖子大喊“我们结盟吧”。孙权会如何想?这种“盟约”靠得住吗?而且,诸葛亮还对此深信不疑,根本没有考虑过孙权的感受、东吴的利益。这不过是诸葛亮的一厢情愿而已!从这里就能看出《隆中对》的蹩脚!如果诸葛亮真定战略很高明,就必然会看出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你既然要占据荆州,就必须有和东吴为敌的决心和对策,“和”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还要考虑两方面的威胁,那么在荆州的二线上庸、夷陵这两个方向,必须要有强大的支援兵团驻扎,以随时支援荆州的防务!关羽之所以失荆州而身死,恰恰就是这两个方向出了问题,没有任何的支援。否则,即使荆州丢失,也不会令关羽丧生。
这就是《隆中对》中的第一个战略错误。第二个就是毛泽东评论的;千里之外,分兵为二,根本不可能做到互相配合!
第三是,既然要以荆州为“家”,那就必须要先把家安顿好。所以,刘备入川仅带走了庞统、黄忠、卓膺以及万余荆州兵,把主力全部留在荆州的做法是正确的。证明刘备的战略眼光,有了飞跃的提升。到要求诸葛亮派兵增援的时候,诸葛亮把张飞、赵云都带走,且抽掉了大部分兵力入川。这就是一个错误;至少,张飞、赵云两人中,应该留下一人协助关羽镇守荆州。有人说刘备留给关羽的人才不少,什么叫人才?没有独挡一面能力的人,也能叫人才的话,那么谁都能叫“人才”了。关平、廖化都属于关羽自己的部曲,并不属于刘备的将军。况且,这二人也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剩下最有名的就是糜芳了,糜芳虽是国舅爷,却更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充其量属于”监军“之类,除了掣肘,没有任何作用。士仁更是名不见经传。马良在三国谋士中,最多算个三流货。赵累、王甫等虽然忠贞可嘉,却也没有表现出有什么特殊能力。就是说;整个荆州防务,仅有关羽一人是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其他均是碌碌之辈。关羽靠着这样的团队,要低于来自于曹魏、东吴的倾国相攻,不败是没有天理的!更何况是盟友间的偷袭?正因为关羽的辅佐人才的缺失,才会被甘宁趁虚夺取了长沙等三郡。但尽管两国的结盟已经名存实亡,诸葛亮对此却仍是死抱着他的“东和孙权”不放,不作任何的防范。战略意识之幼稚,于此可见一斑!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27岁的年轻人,光是靠看死书,就能成为战略高手?不管书上怎么吹,我是不相信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他对于战略,仅是一知半解而已。所以,《隆中对》从一开始,战略上就是错误的!
所谓(隆中对)实际是(草庐对)因为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三顾茅庐)这样说比较确切,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让襄阳纠缠南阳一千多年,为争躬耕地,襄阳本来属南郡,后来设襄阳郡跟南阳郡是平级的地区,自己从来不提南郡和襄阳郡,从古至今盯着南阳郡说事。要说刘备拜访诸葛亮谈话的对策。是诸葛亮出山前和刘备对话按当时情况三分天是当战略方针,不光诸葛亮看出来,东吴鲁肃也看出来,极力促成孙刘联合,曹操集团也有人看出来,只是曹强大,孙刘两家那一家也不可能和曹联合,如有一家和曹联合灭另一家很容易,自己很快被曹灭,只有两弱联合抗强才能三足鼎立,到后来诸葛亮伐魏跟当初战略没有冲突,主要原因是蜀国综合国力也不如魏国,诸葛亮急于求成,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大业,才是几次伐魏无功而返。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爱生活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youzivr@vip.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